Image

“拱手”与“作揖”有区别吗?其中一种推广最合适

2021-01-07

拱手、作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它早已跨出国门,融进世界很多国家和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他们生活礼节的重要形式。

那么,“拱手”与“作揖”的区别是怎样的?

先来说说“拱手”,它是中国古代一种常行的礼节,在上古时期就已产生,做法是双手抱拳前举,与带手枷的奴隶相近。其原来的含义为表示愿做对方的奴仆,以表示一种相当的尊敬。

《礼·曲礼上》说:“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拱手,男子尚左,女子尚右。即男子用左手握右手,女子用右手握左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有一次办丧事,孔子拱手时右手握左手。几个弟子见了,也都右手握左手。孔子说:“你们太喜欢学我了。我这样是因姐姐有丧事的缘故啊。”(《孔·檀弓上》)因此,行拱手礼也是有讲究的,不能闹出笑话。

拱手之礼一般多用于对师长表示敬意,所以唐末五代谭峭《化书》云:“乳童拱手,谁敢戏之,岂在乎黼黻也。”又《旧唐书·柳公绰传》:“仲郢以礼法自持,私居未尝不拱手,内斋未尝不束带。”

不过,古代在隆重场合却往往要用更为郑重的“稽首”之礼,即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及拜天、拜庙等均用此礼,古代也很常见。如《公羊传·宣公六年》云:“灵公望见赵盾,愬而再拜;赵盾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趋而出。”

清代学者阎若璩在对《论语》的注释中曾提及:“古之揖,今之拱手。”不过拱手与作揖并不完全相同,拱手仅仅是双手抱拳前举而已,作揖则还要配合两臂的上下左右等方向性的动作,正式的作作揖还要鞠躬,后来揖礼简化,在行用的时,往往变成拱手,而拱手与作揖也就经常混用了。

再来说说“作揖”。这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行为,至今仍在行用。《说文解字》释“揖”为:“攘也。从手咠声。一曰手箸胸曰揖。”“攘”即推,即“揖”之意也就是双手抱拳前举。《康熙字典》中又云:“按攘同让,增韵,逊也。”也就是说,“揖礼”表达的是人际交往中一种比较谦逊的态度,因而也有“揖让”的说法:“揖让雍容,犹胜于世之强霸。”

一般来讲“作揖”时双手抱拳是有规定的,其方式为双手抱拳前举,同时身体略弯,有时也只是举手而已。但是,严格来讲,作揖抱拳的最常见方式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包住或者盖住右手,称为“吉拜”;反之则为“凶拜”,即左手握拳,右手成掌,这种作方式一般用于丧礼的场合。这种区别也是源于一种诚意,因为大部分数人右手为主手,在攻击他人的时主要用的是右手,作揖时左手在外,而将用于攻击的右手包在里面,可以展现一种友好与真诚。

按照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也可以分成以下几类:土辑、时辑、天揖、特辑、旅辑、旁三揖等(《周礼》)。土辑,即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辑,即拱手向前平伸;天揖,即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辑,即一个个地作握;旅辑,即按等级分别作辑;旁三揖,即对众人一次作握三下。

此外,还有一种表示特别敬意的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如今藏山东曲阜孔庙的唐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图》石刻版中的孔子就是双手稍微高举过胸,为天揖之礼,而且也得到了从古至今的广泛认可。

百多年前,随着西学东渐,传统的“拱手礼”被来自西方的握手礼所取代。随着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传统礼仪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重新步入人们的生活中。可以表达对师长的恭敬之情,又适用于朋友之间,且简便易行的“拱手礼”是今天复兴传统礼仪的最佳选择。

尤其是当今全球疫情大爆发,“握手礼”不太卫生,而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拱手”要比“握手”更来得科学和卫生。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