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并不受重视的文物,专家却指着铭文说:就凭这个字,也是国宝

2021-01-07

对于普通收藏爱好者来说,古董的品相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那些孤品的重要文物,残缺未尝不是另外的一种沧桑美,并不影响它的价值。这是由文物本身的稀缺性说决定,最典型的就是后母戊鼎遭受过人为破坏,现在还有触目惊心的伤痕,四羊方尊曾经破成碎片,修复后依然惊艳世界。当然,安徽博物院的春秋青铜龙虎大建鼓座,也是如此。

这件文物的发现过程,也是非常偶然的。那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安徽舒城县警方发现当地突然来了不少新面孔。他们来来往往,行色匆匆,鬼鬼祟祟的行为立即引起了警觉。经过调查,这些人都是盗墓贼和文物贩子,警方通过顺藤摸瓜,破获了几起文物盗窃和走私案,而且还找到了一座春秋大墓。

文物工作者立即介入,随即展开了抢救性发掘。令人遗憾的是,这座大墓已经被多次盗掘,文物所剩无几,就连墓主人的身份也无从得知。最让人痛心的是,盗墓贼不仅洗劫了陪葬品,就连带不走的文物,也进行了破坏。

比如这件龙虎大建鼓座,虽然幸存下来,却被严重破坏,伤痕累累。下半部底座已经近乎残件,上半部也有部分破损,唯有依稀可见的精美纹饰,惟妙惟肖的虎头和雄浑的蟠龙,诉说着当年的辉煌。建鼓座是什么呢?

其实,它是建鼓这种乐器的一部分。在商代时,建鼓开始出现,战国时开始盛行,唐朝之后就逐渐消失了,所以我们现代人在生活中没有见到过。不过《隋书音乐志》中就曾经有过贴切的文字记载:

近代相承,植而贯之,谓之建鼓,盖殷所作也。

建鼓,就是在建鼓座中间空心圆柱上插上一根长木柱,木柱的最上方是一面鼓,可以敲着奏乐。据考证,最早是军队中出现,后来被诸侯们引入生活之中。因为木柱和牛皮制成的鼓都容易腐朽,严格来说,现在一件完整的建鼓都没有。但是,因为建鼓座是青铜材质,墓葬出土并不算少。

最著名的当属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东周铜建鼓座,它的造型令人叹为观止,是由八对十六条大龙蜿蜒盘旋,又有许多小龙相互簇拥。那件建鼓座,因为工艺太过复杂,现代技术都无法仿制,所以被评为一级甲等文物。

相比之下,舒城县出土的春秋青铜龙虎大建鼓座在外形上相差太远了,再加上有残缺,所以一开始只被定为三级文物,这并不算低估。然而,就在考古专家与安徽博物院交接之前进行清理时,却发现了大量的铭文,这让人喜出望外。

因为铭文的多寡和重要性,也是考量青铜器的重要标准。但是,一般来说,铭文往往出自礼器之上,乐器上要么没有铭文,要么只有辅助演奏的简单符号或者主人的名讳。这件建鼓座上的外壁口沿部分,却分有上下两圈文字,上圈大概98个字,下圈52个字。

如果完全辨别出来,相信会有更重要的发现。只可惜,这些文字虽多,却模糊不清,部分还是反书。从力度来看,显然不是铸造时的产物,而是后来刻上的。尽管如此,还是有一行字特别引人注意:

唯正月初吉庚午余□□之玄孙□□公□

对于我们普通的文博爱好者而言,根本看不出门道。但有位专家却指着其中一个字说:“光凭这个字,这件文物就不止三级,应该定为一级!它应该是国宝”这个字,就是“余”。

“余”字在今天的用法很多,根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明确注明:“余语之舒也”。“余”字在古代就是“舒”字,后面两个看不清的字,应该是墓主人或其先君的名讳。要知道,这件文物的发现地就是安徽舒城,它有可能就是春秋时期舒国的文物。

根据史书记载,周朝建立后,功臣偃姓以子爵的身份被封到舒地。他们都是皋陶的后代,在当地建立了舒国、舒庸国、舒蓼国、舒鸠国、舒龙国、舒鲍国、舒龚国。说是国家,但无论从制度上还是地盘上来看,都是部落而已。这七个部落对外统称为“群舒”或者“舒国”。

因为太小,舒国生存环境堪忧。史书仅仅记载了他们被徐国所灭后,短暂复国,又被楚国所灭。然而,这都只是文字记录,关于舒国的文物,在此之前一件都没有。

这样一来,春秋青铜龙虎大建鼓座的地位就应当重新被考量。它成为了舒国风情的见证,确实被定为一级文物。可以设想一下,出土的那座大墓,也许就是舒国国君的。那么多文物都散轶,下落不明,即使再找到,也很难证明是出土原物,不能形成有效的证据链,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