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西岸书斋|《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颂春夏,叹古今

Image 2021-01-05

读书使人明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网信河西“西岸书斋”栏目,承文化之根,扬知识之帆,本季我们将继续与你共读好书,在瑞雪祥冬中走进网友们的2020年度书单,感悟多彩生活,聆听西岸朗朗书声。

今天,继续与你共读《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让我们在杜牧、崔护、温庭筠的诗词中,感受节日氛围。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的动态图景。诗人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将清明的节日氛围很好地诠释和展现出来。清明遇雨,本就容易牵出许多惆怅,而纷纷春雨又下个不停,为节日平添了一分凄清。路上行人行倦而兴败,一个个默然地走着,如失了魂魄,毫无生气。在这样清冷的氛围中,有一行人欲寻酒家而不得,牧童伸出手指,向行人指明杏花村就在那边远方“牧童遥指”,诗风立转,顿觉豁然开朗。这首诗,诗里藏画,情感哀而不怨,语言清新晓畅。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一首绝句,两度清明。“去年今日”开篇引入回忆,此门与“桃花”勾勒场景,“人面”“桃花”对举,“人面”为实,“桃花”为虚,将镜头聚焦于女子,“相映红”极言女子明丽娇艳的容颜。如此美丽的女子,诱发了读者好奇心。然而,故事反转,“人面不知何处去”写回现实,灼灼桃花仍在,门内物是人非。“笑”是描摹桃花迎风绽放的姿态也以拟人修辞,暗示对诗人再度光临却求而不得的谑笑。这首诗只有“门”“人”“桃花”“春风”,却编写了一段情节完整、层次感极强的爱情故事。言辞质朴,真实而又不失浪漫,故事中的缺憾美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从而反复吟咏,体味诗中味道。

七夕

温庭筠

鹊归燕去两悠悠,青琐西南月似钩。

天上岁时星右转,世间离别水东流。

金风入树千门夜,银汉横空万象秋。

苏小横塘通桂楫,未应清浅隔牵牛。

诗的首联写牛郎、织女分离后的景象。乌鹊填河渡织女、燕子素以雌雄颉颃,二者均为古诗中常见的爱情鸟。“悠悠”,表达出离别后无尽的思念。通常古人认为月圆为满,月半为缺,如钩弯月又称残月,在诗文中具有渲染凄清气氛、烘托孤苦情怀的功能。颔联用“星右转”说明时序更替,天上的牛郎、织女还会再次相聚,而人间的离愁别恨如同东流水一样绵绵不绝。颈联以宏大的笔触写秋意,为尾联做铺垫。秋风四起,银河横贯天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与景象已进入秋天。七夕夜,诗人有感于织女盼夫、每年一见的苦楚,想到了更加悲情的苏小小,用尽一生去等待,至死无果。因此,诗人怜爱地让苏小小拥有一艘通向爱人的渡船,不要像牛郎、织女一样任银河阻挡他们的爱情。清 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评价此联与李商隐的“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类似,“皆妙于以荒唐事说得十分真实”。

节日不同,情感也各异。但无论如何变化,都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文化为伴,与历史共舞,创造多样未来。

这里是“西岸书斋”,很高兴与你共读一本书,下一期我们将继续与你相约《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