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剑深埋2500年,一出土就见血,毫无锈迹,科学能解释吗?
人尽皆知的越王勾践剑,代表的是我国古代最巅峰的青铜冶金技术,它历经2500多年仍寒光凛冽,毫无锈迹,古人的先进工艺放到现代都足以令人称奇,那么用现代科学能解释清楚勾践剑是怎么铸成的吗?
首先要了解,勾践剑在古代并不是偶然出现的一把“神兵”,而是可以“量产”的。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争霸,为提高步兵作战能力,两国工匠不断钻研冶铜业与锻造兵器的技术,诞生了欧冶子、干将、莫邪等铸剑大师。
除了用于战场的利剑,还有君主和各诸侯名士炫耀财力和武力的礼器佩剑,不少人都会带着随身佩剑一起下葬。因此工匠又钻研出一系列的防锈技术,发展到秦朝时期,甚至还出现了“金属记忆”,着实超乎人们的想象。
遗憾的是,随着历代战乱和对技术保护的不够重视,绝大多数古代超前的工艺都消失了,传说中的神兵利刃也只存在于古籍当中。直到1965年,在荆州江陵县一处大型楚墓群里发现了越王勾践剑,现代人才第一次真正直观的了解到,古人的铸剑技术有多么逆天。
刚出土时,勾践剑外面还有一把漆木外鞘,考古学家谭维四意识到这把剑不简单,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拔出来的那一刻还是惊呆了所有工作人员,历经2500多年,依然不腐不锈,寒气逼人,锋利无比。
其中有位工作人员好奇地摸了一下剑刃,立马被割破手指,一抹鲜血染在剑身上,为勾践剑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并且,谭维四还拿这柄剑去做了测试,他拿着剑在一叠纸上轻轻划过,就划破了26张,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拍的《古剑》里面就有过记录。
人们终于知道,古人常用的“吹毛断发”、“削铁如泥”并非渲染夸张之词。
凡是合格的兵器,磨锋利点划破纸张很容易,但问题是勾践剑在古墓下埋了2500多年,并且考古人员也不敢打磨,只用最原始的状态轻轻一划就有如此效果,古人是怎么办到的?
1977年,勾践剑被送往复旦大学实验室,采用质子X射线荧光照射和静电加速器进行无损检测,专家才惊讶的发现,这把剑的不同部位成分并不一样,它是一把复合剑。
剑身主要成分包括83.1%的铜与15.2%的锡,而剑刃则是80.3%的铜和18.8%的锡,也就是说,它的剑身和剑刃是分别铸成,然后再用高超的焊接工艺和机械加工,让它看起来像是一体铸成的。
含锡较高的剑刃,可以保证更大的硬度和锋利程度,而含锡较低的剑身,则是为了整体的韧性和弹性,青铜本来就是合金,但能把比例适配的这么完美,古代工匠也不知道用的什么计算方法。
勾践剑表面放大50到200倍,可以看到很多菱形格,经检测属于塌陷的凹槽,精美的“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八字鸟篆铭文,完美的填充在上面,丝毫没有脱落,浑然天成。
除了剑本身,剑格上还装有俗称“蜻蜓眼”的玻璃珠,打破了春秋时期没有玻璃的说法,可惜的是,这种玻璃属于炼铜的副产品,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
那这把剑为何不生锈?湖北荆州一位叫许光国的民间工匠,通过上千次试验,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终于在2002年掌握了氧化膜的化学成分,破解了这个奥秘。
原来,勾践剑具有抗氧化的能力,它的表面镀有一层铬,可以有效隔绝氧气,现代镀铬技术发明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我们要领先了2000多年,超越的何止是一个时代。
镀铬技术、漆木剑鞘加上古墓的层层密封,三道保护措施,才让我们有幸见识到那个时代最巅峰的工艺。
越王勾践剑,完美的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融合为一体,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宝藏。而我国古代明明诞生过那么多领先世界的工艺,却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消失无踪,不得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