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还在喷儒家?这篇文章说透儒家优秀文化

Image 2020-12-30

我就看不惯那些根本不懂儒家文化的内涵,甚至根本就没看过或没看懂《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家的经典的喷子!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质特征,它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你说话做事的方式中,你为人处世的观念中,到处都有儒家文化的影子,你的血液里流淌着儒家文化的基因,可以这么说,无儒家,不中国!

无知者无畏是可悲的。只有深入地理解了儒家,特别是中国原始儒家即先秦儒家的基本精神,才能真正敬畏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真正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那些对中国儒家精神一无所知、一知半解的人,是没有资格喷儒家、黑儒家的。

下面,我们就谈谈中国儒家特别是原始儒家的一些优秀的文化精神。

儒家文化既是一种文化形态,更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至少有这样一些基本特点。

第一,儒家主张人的生活方式应该符合礼,即主张持礼、守礼、尊礼和循礼,礼的观念,贯穿了中国人生活的始终。这一点在孔子那里表现得特别突出。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把守礼并实践礼的精神,作为生活的基本原则,这其实是对人行为的规范。孟子则是更强调个人道德的提升和主体能动性,对礼并不大注重,但孟子认为,只要你努力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那自然就可以“以礼存心”,同样强调过一种循礼的生活。孔子的“礼”在荀子那里,得到了强化,但荀子认为,仅仅靠礼,还不足以规范人的生活,于是就主张“礼法兼治”,从而深刻影响了法家以法治国的理论。

孔子的礼,大概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是政治之礼层面,第二是个人之礼层面。孔子更关注人的问题,即人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问题。说到底,儒家关注的是如何与他人保持恰当的距离,共同维护公共空间和谐的问题。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强调“忠恕之道”。“忠道”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守望互助;“恕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换位思考和包容。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儒家的忠恕之道,都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金规玉律。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礼其实也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内心敬畏尊崇礼,解决的是为何要守礼的问题;二是人在外在的行为上,人如何遵守礼即社会规范的问题。儒家提倡的尊礼崇礼持礼循礼,过一种文质彬彬和谐美好的生活,这为何又能成为“儒黑”们攻击儒家的理由呢?

第二,儒家主张勤奋好学,乐于求知。儒家是一个特别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承的士人群体,孔子说“十五有志于学”,而人类正是依靠知识的积累,才走向文明和未来。在《论语》的开篇,孔子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宗明义地讲了人生的三大快乐,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追求知识的快乐,倡导我们要终身学习。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也极为重视学习,专门写下《劝学》,劝人学习,劝人去恶向善。

事实上,学习的过程就是对人理性精神的启蒙和培养的过程。儒家有一种理性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种理性主义精神,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承认自己无知,是一种大智慧”何其相似?为什么有人只盯着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他顶礼膜拜,而对我们的民族伟大的精神导师孔子却“鄙夷之”呢?

第三,儒家主张“持中”的、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家主张“过犹不及”,反对盲目的走极端的非理性主义精神。儒家一贯强调过一种“中庸”的生活。要知道,原始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价值观,绝非我们所误解的“和稀泥”、“墙头草”的庸俗的混世哲学,事实上,孔子强烈反对那种庸俗的混世主义的“乡愿小人”,而提倡君子人格。

孔子主张“过犹不及”,一件事太过不行,做的不到位也不行,我们要实践一种“持中守正”的生活。也就是说,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可以走向极端,这种“中庸”的生活理念,乃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人文精神,一直推动中国历史的进步。就拿中国的改革开放方略来说,我们采取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既鼓励创新又不走极端,而是有容错试错机制,没有采取前苏联那种狂飙突进的休克式的疗法,从而让我们的改革在一步步探索中走向成功。这就是儒家的中庸精神对中国社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四,儒家主张“士志于道”,过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孔子认为,一个君子的理想生活应该是“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君子首先要立志弘扬大道。孔子还说“君子谋道而不谋食,君子忧道而不忧贫”,孔子所说的“志于道”,并非是为了自己谋取什么私利,终日吃吃喝喝,孔子说这种终日“言不及义”的人,他是看不起、不理睬的。君子的价值目标一定是大道与正义,而不是衣食住行等个人的私利与小利,君子应该有更崇高的价值追求。

儒家主张,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认清自己的使命,承担起自我的社会责任,有崇高的担当精神。我们应该追求社会公利,而非个人私利。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先生,用著名的“横渠四句”概括了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与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想与人生路径。诚然,我们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并非每个人都能做成宏图大业,但儒家教人立志,教人承担起社会责任,教人实现人的最高的价值,教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这又有何不好?

第五,儒家秉持道德自主的观念,注重道德的自我修养。儒家的最高人格理想是“内圣外王”之道,也就是说,你要想取得巨大的成就,那就必须首先从“内圣”做起,修养平静的内心以及高尚的道德境界,这样,即使你无法做出“外王”的大事业,修炼高尚的道德也可以做到“内圣”,实现孟子所说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平静的道德生活。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孔子坚信个人的主体作用,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只要我们内心真心追求“仁”,那么“仁”这种崇高的道德就会实现。孔子还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强调修身养德的个人主体能动性。

所以说,孔子说儒家是“为己之学”,这个“为己之学”,希望喷子们和儒黑们不要再望文生义了,孔子所说的“为己之学”指的是修炼自我的学问,而并非为个人谋私利的学问,这一点在《论语》当中有明确的记载,没有看过《论语》的喷子们,可以去看看。

孔子坚信“我欲仁,斯仁至”,孟子坚信“以仁存心以礼存心”,通过修炼自我道德可以培养出“浩然之气”,儒家的这种“正心养性中正而诚”修身养德的学问,两千年来,逐渐形成了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而儒家的“内圣外王”的人生追求,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讲道德伦理文化的基本特质,塑造了中国人道德伦理至上的价值取向。

总之,儒家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形态,更为重要的是,儒家文化,事实上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儿女的一种生活方式。

无儒家,不中华。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