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万载花灯戏|江西地区花灯戏的代表
万载花灯戏原名“花鼓灯”,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江西省万载县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属于花灯戏的代表。
2008年5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万载花灯戏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起源
早在明末清初年间,赣南的大批移民居于万载山区,带来了早期的赣南采茶戏——灯戏,与万载的“花鼓灯”结为一体,每逢节日,山区的群众,白天玩灯,夜间唱戏。在清乾隆壬申年间多为唱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的“对子戏”,后来发展成有小生、小旦、小丑的“三角班”,只在平地演出,俗名叫“踩地老鼠”。这种以灯带戏的形式,就是万载“花灯戏”的最初阶段。
后来,“花灯戏”逐步发展成为半班,开始排演有故事情节的脚本戏,在声腔和表演方面具有了自己的特色,这也是“花灯戏”的全盛时期,有“洪福堂”“得胜班”等花灯戏班、社十多个。
艺术特色
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语言生动朴实,唱词通俗易懂,表演形式优美活泼,保持着灯彩歌舞的艺术形态。
万载花灯戏的主要曲调有“花灯调”“小调”“平调”三大类。
“花灯调”是花灯戏最原始的曲调。它们中间有些曲调是几百年前随赣南移民流传到万载来的,有的是本地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作出来的。因此,在群众中有着极广泛的影响,如:“十盏花灯”“十月插花”“正月里来是新年”“十贺”等曲调,旋律优美,音型、节奏特色分明,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便于载歌载舞。
“小调”是除花灯调以外的民歌。“小调”的内容也极丰富,也是花灯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十送”“对花”“打花鼓”等都是本地流传的民歌小曲,节奏明快,易于群众接受和掌握。
本调、平调多用于戏剧性较强的叙事唱段,花灯调的“强弱强”三拍子等,节奏丰富,别具特色。唱腔变化多样,一律本嗓演唱,加上打击乐采用音色较低的乐器,与声腔融为一体,听起来使人感到温柔舒适、协调和谐。
从万载花灯到万载花灯戏,经历了坐唱“小曲”“三角班”“半班”等发展阶段,直至如今,多姿多彩的万载花灯戏,仍然始终保持着载歌载舞的灯彩艺术形式。
代表剧目
《数麻雀》《争背篓》《双卖纱》《三伢子钓鱼》以及《十送郎》《十绣鞋》《十月望郎》等很多以十开头的剧目。
(图片来自网络)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