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称为“亡国之音”音乐,是殷纣王的乐官所作,超越了音乐本身含义

2020-12-28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在中国河南,有一条河流叫濮水。濮水的上游有一片桑林之地,叫做“桑间”。在濮水上游的桑林间所流传的音乐,是“亡国之音”。比“亡国之音”好一点的,叫“乱世之音”。何谓“乱世之音”呢?“郑卫之音”是也。根据古人的注解,郑国的音乐是“好滥淫志”。“淫滥”二字,是指郑国音乐的音调太过,会让人情绪失控,如大水泛滥,故谓之“淫滥”。

至于卫国的音乐,则“促速烦志”;节奏过于急促,听了会使人心烦。所以古人就把“郑卫之音”,称作“乱世之音”。这二种音乐都不能使人心中正和平,与音乐的原理互相违背。只要出现了这种特色的音乐,都可以名为“乱世之音”。“比于慢矣”。“比”,是“相近”的意思。“慢”,是君主骄傲、傲慢。近于慢,相似于慢了。郑卫之音,是乱世之音,相近于(君主)骄慢了。

至于“桑间濮上之音”的典故,在司马迁的史记上有记载。话说在春秋时代,有一回,卫灵公要到晋国去。由于路途遥远,一天之内不能到达,所以一行人就憩息在濮水上游。夜间的时候,卫灵公听到了一种不寻常的琴声,他请乐官师涓来听,并将此音记录下来。后来到了晋国以后,晋平公以酒席招待他。席间,卫灵公请师涓把途中所听到的优美琴声,弹给晋平公听。弹奏不到一半时,晋国乐官师旷就立即制止了他。

原来,这种音乐是当初殷纣王的乐官所作,是一种靡靡之音。纣王就是因为昼夜好乐此音,所以被周武王打败而亡国。纣王死后,他的乐官投入濮水自杀,而这“亡国之音”也就因此流传下来。了解这一个典故之后,文曰“其政散”。此音代表政治四分五裂,民心涣散了。“其民流”,人民到处流亡。“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君主狂妄自大,臣子跟着互相欺骗、自私自利的情形,已经不能制止了。

《乐记》这篇文章后边还有很多,这只是前面一大段而已。我们自己看的时候,虽然不能完全了解,但至少在字面上懂一些也好。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研究十三经注疏中对于礼记《乐记》的注解,以及其他的注解。这其中的味道不少,学问也非常多,但务必要记住一个要点 音乐是出自人心的。因为心能生出万法,而人心有好有坏,所以音乐也就有好有坏。不过,楞严经上还说︰“法亦能生心。”法(外境)为何能生心呢?比如我们见人家欢喜,自己就跟着欢喜;见人家悲伤,我们也跟着悲伤起来。

受到外面的刺激、影响,我们就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圣人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就用好的音乐让人听,使人们内在的理性得到启发。记住了这个要点、用意,后边的注解自然就能明白;即使古人或有注解偏差、错误之处,也能分辨出来了。学问之道就是如此,把握要点之后,就能一通百通。倘若记不住要点,纵使把古人所有注解全看过了,也不知其所以然。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觉得本篇文章对你来说有帮助的话,别忘了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哦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