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尚未到来”:一场通过大银幕播放的影像展览是怎样的?
记者 | 实习生 刘玉馨
编辑 | 林子人
1
由实验影像中心发起主办,艺术家杨福东策划的“未来未来—青年实验影像计划”展日前在上海外滩博悦汇影城举办线下首映。冯冰伊、陈轴、马海蛟、胡伟、沈蕊兰、杨圆圆、唐潮、林科、朱昶全和李明这10位影像艺术家从各自的经验和创作方法出发,以“未来未来”为主题创作了全新影像作品。
“未来”之所以需要讨论,是因为它不仅关乎每位艺术家对未来的理解,更关乎他们如何突破新的影像叙事语言,更好地拓宽影像媒介的边界。如今,实验影像不仅发生在美术馆,也存在于影院大银幕上,实验影像中心一直致力于打造影像展映与研究的平台,通过在线电影院为影像作品建立数字化档案,与此同时,通过和线下电影院的联动,促进影像展映的多重渠道交流。
在首映展上杨福东表示,“影院展对这十位青年艺术家来说是陌生的,所以影院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虚拟的媒介。”另一位策展人李素超表示,“不同于以往美术馆的展览,这次的影像展需要观众坐在电影院里观看两个小时没有叙事性的十部作品,他们无法四处走动,但因为每个人的影像风格很不一样,所以这两个小时对观众而言也意味着十次全新的体验。”
何为“未来未来”
在策划展览之初,杨福东希望十位艺术家通过全新的作品去诠释、表达自己对“未来”这一概念的批判和思考。他希望以不同的作品为契机去拓宽实验影像的边界,探索多种可能的未来。这十部实验影像作品基于创作者的记忆和个体感受,通过纪实、虚构或虚实结合的方式,在流动的时间和影像中展现创作者对“未来”的理解。
线下首映当日的交流会上,参展艺术家们分享了自己对“未来”的理解以及本次作品的创作经验。艺术家李明认为,“未来未来”是一个古典的概念,是一种什么都没有的状态,正如他的作品《烟士披里纯第四章:缝》中那锅一直沸腾的水,水一直在烧,一直保持着一种沸腾、饱满的状态。另外,艺术家林科谈到自己和“未来”的关系时表示,他的作品一直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制作想象中的和宇宙、太空有关的视频,未来是创作过程中,起初脑海中的“念头”慢慢付诸实践,最终变成当下和现实的状态。杨福东则认为,“未来”的重点在于“正在发生”。
杨福东告诉界面文化,“未来未来”相当于双倍的憧憬。一方面,他希望未来能够出现更多年轻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年轻”一词在他的想象中是充满力量的、充满创造力的;但另一方面“未来未来”又意味着“未来尚未到来”,是一种对未来的质疑,也是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如今技术媒介的不断更新给影像创作带来了很大变化,那么,新的数字时代影响下,观众如何看待线上影像作品,年轻艺术家又如何理解创作与技术的关系,这也是杨福东一直以来关注的话题。他表示,“最重要的不是作品的好坏,而是年轻艺术家的思考和行动”。
大银幕、数字技术与“创作者”的未来
无论是线上展览还是线下作品,不同的媒介决定了观看姿态,不同的姿态又决定了观者的身体如何进入这个媒介。艺术家如何找到一种更合理的方式去呈现作品是实验影像的关键。杨福东表示,影院和美术馆不同,对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空间,大银幕的呈现方式需要艺术家深入思考作品能不能撑起整个空间和声音设备,因为有限的手机、电脑屏幕呈现的效果是非常微弱的,光线的变化、微妙的细节、声音的把控会在大银幕上一览无余,线上的质感就好比一个“照妖镜”,做的不好就会现形。
本次展映是在博悦汇影城的临境音高清厅。电影数字化以来,随着影院画面质量的变化,音效设备也开始出现与之相对应的进化,临境音效是在原有的声道基础上至少增加了左顶、右顶、左斜、右斜四路声道,中置音效设备也大致被拆分成左中、右中,沉浸式的三维音效、灵活的音箱摆位、自定义的音效控制能够准确地把握影片中每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位置,从而营造出三维空间感的音效。对青年艺术家来说,声音的质感能不能撑起整个放映空间,也是新技术给他们带来的挑战。
对于不断更新的声音技术给艺术家带来的可能性与挑战,杨福东谈到,新的电影工业技术下,艺术家对银幕影像的把握是因人而异的,每位艺术家对声音技术也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选择。艺术家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展映的核心,他们这次打破以往的叙事结构,展开对未来技术的讨论以及声音的呈现,这些想法和可能性不仅通过大银幕凸显出来,与此同时也打破了艺术家自己对影像的认识。
自然资源、石油政治与未来“末世”
《未完成的电影》静帧截图
“石油根据其润滑和流动的特性,勾勒出全球政治动态,它不能简单被理解成一个物,或者仅仅是一个有着政治属性的单一武器体,如果说石油也具有主体性的话,它也许就是操纵美国、还有伊斯兰权力的力量。石油不仅仅是自然资源或工业产品的一种,也不仅仅拥有地缘政治的重要价值,它本身也是隐匿世界的古老而神秘的物质表现,那些黑色的、邪恶的精华浓缩了曾经的生命,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壮观的黑暗深渊的坟墓,充满了最骇人的黑色灵魂,石油已经在地下等待了我们数亿年,带着黑色的梦魇,在地球实质的皮肤下,缓慢地脉冲。它一直在等待一个时机,等待渺小人类科技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期,伴随着欲望,足以将其能量释放出来,并通过无数渠道奔流……”
这是艺术家胡伟在短片《未完成的电影》中的一段影像旁白。近年来,资本主义社会对自然资源过度使用的问题一直是一个复杂的话题,随着当代社会对燃料和机器驱动力的角逐,资本不断演变和流动,以人工智能、机器和石油物质构成的世界,会将人类的未来指向何处?
在艺术家胡伟看来,当我们谈到未来,“末世感”会更多地出现在他自己对未来的想象中,就像电影《疯狂的麦克斯》里展现的废墟和颓废感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指向。他告诉界面文化,这次展映的短片主要是黑色空间里的两条叙事线,一个是关于石油政治的讨论,石油提供了一种政治叙事的新可能,在科技资本主义和异神论的影响下,地球通过它内在的燃烧,释放它内在的内核,而在自然层面,它正逐步退化,甚至完全恶化。另一个是基于他近几年在伊朗的驻地项目——重访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中被焚烧的电影院“一条街”的行走体验。
《未完成的电影》静帧截图
《未完成的电影》从探讨石油的主体性出发,展开对现实或某种政治想象的批判——这也是对“未来”的批判。他在映后交流会上表示,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虽然短片里关于石油政治的男声旁白部分看似是真实纪录片,但实际上是虚构的,他希望通过虚构和非虚构相结合的方式去讨论个人叙事、历史真实性和虚构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新物质主义下的人、地质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与单纯强调视觉体验的科幻电影不同,胡伟的作品增加了很多个人的体验和政治想象,也强调了虚构叙事与真实世界的交融。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是变得更好还是更糟?或许每一位观众看完十部作品后,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2021年1月20日起,“未来未来—青年实验影像计划”将在公众号“CEF实验影像中心”进行线上展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