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听非遗讲故事|徽墨千年:亦淡亦浓

2020-12-24

安徽歙县,古徽州府治所在地。走进县城城东路的居民区,一间大院里坐落着乾隆年代老字号胡开文墨庄的余脉——老胡开文墨厂。

一间间房门内,炼烟、和料、制墨、晾墨、打磨、描金等11道古法制墨工序各有讲究,藏着徽墨的秘密。

2019年11月22日,老胡开文墨厂制墨车间里的工人正在制墨。(新华社记者汪海月 摄)

徽墨,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因其“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等特点为文人墨客所钟爱。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1岁的老胡开文墨厂厂长周美洪是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从青葱少年到花甲老人,周美洪跟着老厂走过了风风雨雨,也见证了徽墨的坚守与革新。

“徽墨在国内一度是被忽视的,随着键盘、水笔这些现代书写工具占据普通人的书桌,徽墨的国内需求一度低迷不振。”周美洪说,20世纪末,老胡开文墨厂的墨大都销往日本,占据了80%的销量。

面对困境,在坚守古法制墨的同时,周美洪开始寻求突破。“老祖宗制墨的工序和原料不可以变,但配方和制墨的环境却是可以改善的。”周美洪说。

磨墨费时也磨人,为了适应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厂里开始改进配方,提高下墨速度,如今仅需2分钟就可以下墨写字。同时,电炉取代了炭炉,压墨机、点烟机纷纷上阵,大大提高了产量。

2019年11月22日,工人在车间雕刻墨模。(新华社记者汪海月 摄)

近几年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及催生的“非遗热”,让徽墨的“守”艺人们看到了“徽墨的春天”。

“书法热潮兴起,不仅学书画的小孩越来越多,老年大学也开设了书法课,如今国内的销量能占到一半。”周美洪说,现在一年销量能达到2300万元,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每年专门购置,鼓励员工练字。

对于周美洪的儿子周健而言,传统企业如果不转型,这个“春天”稍纵即逝。“得抓住机会,另辟蹊径,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周健说。

在更新技术、创新产品的同时,父子俩开始通过研学游和电商进一步推广徽墨。

研学游的学生在老胡开文墨厂体验徽墨描金。(受访者周健 摄)

2014年,借着全国兴办研学游的东风,父子俩把以往的生产式车间改造成观光式车间,把一间老车间改造成能容纳200人的教室,让学生体验了解传统制墨技艺。

几年过去,院子里的旅游大巴不断增加,将来自北京、山东、西安等全国各地的孩子带进这个徽州深处的大院子,听听制墨间的“打击乐”,看看一缕青烟的蜕变之路。

“2019年,墨厂接待了约15万名学生,我们希望通过研学,在每个孩子心中种下一个笔墨纸砚的种子。”周健说,为了让孩子更感兴趣,厂里还专门融入卡通元素,设计了西游记、京剧脸谱等系列的徽墨。

在电商这条路上,父子俩的起步其实比较晚。以往厂里的墨大都直接供给经销商,去年,这家老字号开通了天猫官方直营店。“希望能够通过电商和全国各地的消费者直接建立联系,获得反馈,让老厂的墨更加接地气。”周健说。

谈及未来,父子俩打算进一步在产品的文创设计、电商推广上下功夫。“要做老百姓都用得起、愿意用的墨,让千年徽墨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周美洪说。

记者汪海月、马姝瑞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