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终绝笔词,用二十八个字悟透人生禅意,后人只读懂二三句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句话:“我听过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或许是很多人的困扰。但我想问,听过归听过,你真正懂它了吗?包括我也曾问自己:接下来该怎么过自己的一生?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物欲纵横的时代,每个人可能会碰到各式各样的诱惑,这个时候的念想显得尤为关键,因为不同的念想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个时候禅意生活成为很多人的追求,因为它会让你所有的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当然也成就欢喜的人生。
纵观整个文史界,有许多向往这样生活的人物。比如“诗佛”王维、“小李杜”李商隐等等,直到现在他们的诗读起来都还带有禅意的味道。不过在我看来,禅意界真正的大佬名叫苏轼,起伏的仕途之旅也让他有了更为洒脱的生活。
嘉佑二年苏轼进京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没想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击中了他的内心。在欧阳修的称赞之下,苏轼也名声大噪。在最巅峰的时候,他成为了皇帝身边的“秘书”,皇帝什么事都需要采纳他的意见。
后来因为自己的父亲病逝,苏轼回到家里守孝三年。后来在还朝之后,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但这次变法在苏轼和欧阳修眼里是不被认可的,政治斗争,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当时的皇帝是支持王安石的,苏轼也被迫离京。
在元丰二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为了谢恩和表达自己心中的愤懑,苏轼向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因为政治斗争,一些主张改革的人士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乌台诗案”形成,苏轼也正式被弹劾。
此时的他也早已心灰意冷,但他仍向往旷达洒脱的生活。面对滚滚长江,他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抒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抱负,他不停地写,将内心所有的不平和心结都写了出来。
在苏轼离世之前,他写下《庐山烟雨》一首诗。短短二十八个字,道尽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很多人看到这首诗很好奇,为什么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一样的?虽然都为庐山烟雨浙江潮,但两句话的意境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肯定的是庐山美丽而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不管我们内心是什么样的想法,期望也好不期望也罢,但大自然的景色都依然如故。“到得还来别无事”,不管你是观赏之前还是观赏之后,大自然的景色都是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
说白了不管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禅”这个东西存在,大自然的景色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依旧是同一个世界。但我们的思想境界和意识在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每次去看绝对不是“相同的色彩”,这样的感悟渗透于人体全身的。
所以苏轼的个人境界已经完全脱离出来了,庐山也不再是以前的庐山,已经获得了意识和思维。二者的感悟融为了一体,这样的经历感受应该是世界上最为壮观的了吧?也正因为如此,“禅生活”的面目也得以明了,这也成为他留给儿子的最终遗训。
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苏轼也是一生经历了无尽的苦难。就像王国维说的:“国家不兴诗家兴”,也许正式这样的苦难成就了苏轼这样的人生境界。“宋朝第一文化”的苏轼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普通人呢?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苦难磨平了意志,从而消去了斗志。
看到很多人对悟境有所追求,以为在生理上的变化就是悟境,这其实是错误的。道理可能很多人都了解,但知道和悟在理上早已是两回事。所有的禅意精髓也都被苏轼归藏于自己的诗歌中,庐山烟雨浙江潮,希望诸位都可以上升到“禅生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