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节气丨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Image 2020-12-22

冬至大如年 · 人间小团圆

“冬至一阳生”,

古人认为冬至时节,天地阳气日渐兴盛,

意味着下一个时间循环的开始,乃大吉之日。

在古人心中,冬至的地位不亚于新年,

自古就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在古代,每到冬至便有许多讲究的“仪式”,

这些“仪式”让漫长的岁月有了分界线,

使这一天与其他日子有所不同。

如今人们总说过节没有味儿,

冬至到,不妨按照老祖宗的样子过一回,

会发现,用心对待年节的每一处小细节,

就是最地道最传统的节日味儿。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冬至这天,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所以冬至在我国历代也称为“日短”“日短至”“日南至”。

冬至,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至”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但只要过了这一天,阳气初生,土壤水泽中便有了埋藏的春信。藏之终,生之始,冬至后天地间阳气一点点生发,万物也会开始由秋冬的衰败转为生长。

冬至时节,年关将近,也是一年中极其重要的日子。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相当于春节,称之为“亚岁”“冬节”“长至节”等。人们最初过冬至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自冬至开始,我国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寒风萧萧,雪花飘飘,我国开始出现大幅度降温降雪的天气。“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春之先声也,寒冬虽然渐行渐近,但在呼啸寒风中,依稀可以听见春天的脚步隐隐传来。

冬至 · 物候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一候蚯蚓结:冬至之日“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冬至时节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冬至后五日“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鹿属阳,感阴气而在夏至解角,而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冬至再五日“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已经暗暗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祭祖 · 结算工钱

陕西有谚语:“冬至大如年,先生不放(假)不给钱。冬至大似节,东家不放(工)不肯歇。”就是说,冬至像过年一样重要,学生、长短工都给享受假期。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

南方也一样。《吴中岁时杂记》载:“冬至大如年,郡人最重冬至节。”冬至前一天,亲朋好友互相赠送食物,称为“冬至盘”。这天晚上人们设宴饮“节酒”过冬至夜。

潮汕地区民谚云:“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因此这一天的仪式也很隆重,人们要备齐猪、鸡、鱼等三牲和果品,在中午前到祠堂拜祭祖先,然后一家人再吃个团圆饭。

冬至大如年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祭祖。河北《深泽县志》记载:“冬至,祀先,拜尊长,如元旦仪。”意思是说,冬至祭祖、拜谒尊长,要像过元旦一样举行隆重的仪式。这是北方,在南方,如泉州习俗,冬至出门在外者,都尽可能回乡过节谒祖。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祭祖,合称春冬二祭,十分严格,参加者虔诚之至。

冬至在古代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为顺应阳气萌动,此日要关闭城门、市场乃至战事都需停歇,成为一年中最安静的长夜。《后汉书·礼仪》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各以美食相赠,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周礼春官·神仕》中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在古代,冬至也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刺,指名刺或名帖,也就是现代的名片。投刺是古代汉族礼节,通报姓名以求相见或表示祝贺)。

北方饺子 · 南方汤圆

冬至大如年,所以好吃的很多。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这是人们熟知的。

冬至之前,阴气盛,夜渐长;冬至之后,阳气生,昼渐长。所以冬至是一个阴阳交替的转折点。饺子皮是月牙状象征着阴,饺子馅圆滚滚的象征着阳,饺子的十二道褶象征着一年十二月。而冬至就是一年之中,阴阳交泰的日子,意喻一家人和睦美满。

南方则在这天选择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的前一天,天还没亮的时候,家家户户开始做汤圆。在敬天祭祖之后,大家围在一起吃汤圆,因为汤圆圆滚滚的,古人用来表达太阳逐渐回归,生机重回大地的意思,如今更多的,则是人们对团圆的企盼。

冬至这一天,回家和家人好好吃顿团圆饭,哪怕是一碗饺子汤圆,也算是小小的仪式感。无论天怎么冷,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心里总是温暖的。团圆,是中国人最温暖的仪式。

馄饨拜冬 · 豆腐致富

除了饺子、汤圆,冬至美食可谓千里不同风。

吃“冬至肉”,是以往南方冬至扫墓后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发“胙肉”的古老食俗。肉有生、熟两种,分时按学历高低,以示鼓励;同时优先照顾老人。现在在湖南一些地方仍有此遗风,他们杀鸡宰猪,把肉阴干享用,有谚语称:“吃过冬至肉,身体赛牛犊。”

“供冬至团”也是江南习俗。冬至团是以糯米粉为面团,内包肉、菜、糖、果、豇豆、赤豆沙、萝卜丝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待客或赠送亲邻。

“馄饨拜冬”是北方的冬至食俗。《帝京岁时纪胜》说:“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馄饨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之所以选用馄饨拜冬,是因为“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在南京,冬至要吃小葱烧豆腐。常州人好吃热豆腐,说:“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块热豆腐。”苏州冬至节,亲朋好友要用礼盒送一种类似春盘的食品。金华人冬至各设酒肴,举家欢庆。在贵州,最为普遍的就是吃狗肉。杭州人则是煮赤豆饭,蒸新米糕,并把冬至那天吃剩的鱼头鱼尾放在米缸里过一夜,第二天再拿出来吃,称为“安乐菜”。

吃冬至面 · 喝冬酿酒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在安徽一些地方,冬至有吃面的风俗,这与节气、气候、农事有关。冬至过后即是数九寒天,每隔九天数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严冬,吃一碗热腾腾的面,才算是过了一个美好的冬至。

在苏州一些地方,冬至要喝桂花冬酿酒。冬酿酒,也叫“冬阳酒”。冬至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也是太阳开始走回头路的时候,阳气一天一天地生发,酝酿着来年的春意。人们把新一年的祝福酿在酒里,等冬至喝了冬酿酒,身体暖了,日子也就慢慢变暖。

每年冬至前一个星期,人们会早早到当地老酒铺打一瓶新酿桂花酒,为的就是讨一口鲜甜,一口吉利。冬至的夜,围炉而坐,为亲人、为朋友斟上一杯,橙黄透亮的酒中,悬浮当年新采的桂花瓣,清甜甘冽的口感,淡淡的糯米香,小酌一口,人不醉,心却自醉。日子,要的就是这份安然舒坦。

天寒地冻 · 数九消寒

冬至一到,意味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数九”寒天。古人认为,自冬至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春天翩然而至。数九寒冬,人们便唱“数九歌”,一声一声数着季节的变迁,数着年岁的更迭: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在冬至,古人还会绘制《九九消寒图》,在白纸上绘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待到九九八十一朵涂满,寒梅变作桃花,便是余寒消尽暖初回,推窗即见满园春色。除了染梅数九,人们还有“描书法”。故宫的养心殿就挂着一幅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每字九笔,一日一笔,等它们都添上了,春就来了。

生活需要一些仪式感,唤醒我们沉睡的灵魂,去感应时光的脚步,去感知天地万物的美,生命的浪漫和诗意,皆在其中。

冬至,一年中十分重要的日子。

但这“重要”的来源是哪里?是基因里对贺冬的守候?是冬来了,春不远?还是每个人心里小小的期盼?对于游子,唯有习俗方可缓解思念对于父母,唯有升起一缕炊烟,

煮沸一壶水,静待故人归。

冬至大如年,

今日冬至,大吉之日掐指一算,宜团圆。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