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出厂价百元贴上标签变五千,这项频繁被大牌相中的非遗项目该如何出圈?

2020-12-19

不久前刚举行的奢侈品牌迪奥男装(Dior Men)2021秋季秀场上,最弹眼落睛的一件单品,无疑是男模特手中举着的一把刺绣着美国艺术家肯尼 沙尔夫(Kenny Scharf)标志性外星人图案的团扇。

就在不久之前,另一奢侈品牌古奇(Gucci)推出了一系列团扇产品,即使没有特别的手工加持,售价仍达到460美元。

频频被奢侈品牌“相中”,作为非遗项目的团扇是否就此出圈,走向国际?

刚刚举行的迪奥男装2021年秋季秀上男模举着团扇出场

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举办的华东师范大学校庆69周年庆展“海上明月”国际团扇展上,众多品类各异、工艺不同的扇子让参观者大开眼界。

尽管参展的匠人和参观者都认为在空调普及的年代团扇依然能找到新的出路,但困惑犹在:工艺品艺术化高昂的价格难敌奢侈品牌“加持”,很多人不认可其价值;机器化量产又丢失了手工本身的意义。

一柄团扇背后的门道

展出之前,展览执行人、华师大民俗学博士生覃霄拜托龚扇第五代传人龚瑶妤带一点原材料来展示,希望观众知道这种有着“世界上最薄扇子”之称的自贡龚扇并不是丝绸织就,而是用竹丝。

龚瑶妤只带了一小把来,每根竹丝约有头发的七分之一细,是用竹簧和青皮之间那层一点点剖出来的。龚瑶妤说,单这一小把竹丝,价格已经有几千元,而用它们编成的龚扇成品价高达上万。“它们其实不能扇甚至不能碰,做出来就是追求工艺的极致。”

另一把复原自《韩熙载夜宴图》里的“青篦扇”,扇骨两边横向编织竹篾丝542根,制作工艺极为复杂。这把扇子的制作者、苏州团扇非遗传承人盛春说:“这样的扇子全国复制品仅此一把,复原古代工艺太难了。”

盛春复制出的“青篦扇”

展览上的团扇除了有上海、苏州、桂林、台湾等地外,也有日本、韩国、朝鲜、尼泊尔、越南乃至非洲国家。覃霄长期从事与团扇有关的翻译工作,看过国内外博物馆的团扇藏品,也在多家团扇生产厂见证现代人是如何制扇,作为一个博士新生,她在20多天里就办成这次团扇的“国际展”。

非遗的价值在于以手工艺传递文化

团扇之美,被一些国外奢侈品牌“相中”,曾为不少热门古装影视剧定制团扇的盛春也接到过国外大牌的订单。

结果让她苦恼:自己以100多元人民币价格供货,被品牌打上标签之后,竟以5000元人民币高价出售,还有不少中国消费者热衷购买。

在一些业内人士眼中,这些高价销售的奢侈品品牌团扇,采用的其实是最基础的、机械化生产的团扇,从工艺价值和艺术价值来说并不值数千元价格。

“关键还是我们没有打响自己的品牌。”在盛春看来,很多国内消费者还缺乏对团扇历史文化的基本了解和认识,反而纠结于一把扇子的实用价值。

展览上展出的德阳潮扇,传承人杨占勇介绍背后的工艺:拿20公分长的刀把168根竹子劈成竹丝,经过1158次编制,才能出一件镂空成品。如果要扇风,需要裱上丝绢,在其间描绘或刺绣。“镂空成品售价约2000元,请本土老师来画,还要几百块一张。”

德阳潮扇

在“懂经”的人眼中,德阳潮扇更重要的是记录着历史变迁:“潮”即潮州,据说这门手艺是1892年从广东潮州传至四川德阳并进行改良的,本身在广东已经失传。

“非遗的价值在于以手工艺传递文化价值,这跟奢侈品借设计和工艺赚钱是两个方向。”在广告创意行业工作多年的林翔告诉记者,奢侈品牌是一种“注意力经济”,“花几千元买大牌扇子的用户,目的是拿去扇风吗?”在他看来,奢侈品牌的团扇不过是借此形式达到展示个人品味与财富的目的,但作为非遗的团扇并不具备奢侈品牌的“社交价值”:“与其惦记着效仿奢侈品牌卖高价,不如潜心下来好好推广,让更多人接纳团扇背后的文化价值。”

追求艺术,也能创造新的实用价值

原本纳凉之用的团扇,随着如今竹丝越剖越细,也离实用、生活越来越远。但“高价而无用”的艺术路线为团扇找到一批特殊的消费群体。

苏州的团扇手艺传承人尹康的作品,靠口口相传的方式吸引到一批买家,缂丝团扇售价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几乎出一把卖一把。尹康制扇也不拘泥古法:一把红色的缂丝扇形状如同高脚酒杯,扇柄用湘妃竹制作,卷草纹画在湘妃的“泪痕”上,再一点点雕刻——这是他依照自己梦里的扇子制作的。

尹康的扇子“出一把卖一把”

但高价的艺术化路线毕竟只是极小众。上海本地企业春晼晚抓住年轻人中兴起的“汉服热”“古风热”,推出了价格相对实惠的产品,受到年轻粉丝的追捧。

桂林品牌广恒的非遗传承人邱燕珍介绍,桂林团扇剖丝技术靠人工无法量产,公司研发了由机器部分代替手工。“传统手工研发和机器研发两者都要兼顾,不赚钱怎么传承手艺?”靠着这样的方式,公司容纳就业人员3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超过10%。

桂林团扇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非遗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认为,汉服、古风热也是传统文化的复苏表现形式,企业能捕捉市场商机,是非遗产品面向当代,充分挖掘潜在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体现。“非遗产品通过新的再创意、创新,和新的技术、年轻人的喜好结合起来,必定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