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汇】周亚贤:一针一线总关情
年近古稀的周亚贤大姐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她喜欢体育运动,性格开朗,每天上午打乒乓球,下午进行毛线手工编织,这样的生活从她退休以后,已经坚持十年了。如今她用毛线编制各种作品近千件,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她的作品被广西、北京、天津甚至美国的人们购买和收藏。2016年被库伦旗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毛线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周亚贤出生在通辽市,父亲是一位老革命,母亲是一名军人,转业到地方后担任领导职务。家有五个孩子,她排行老大,出生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小学毕业后正赶上“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初中时几乎没读多少书,毕业后,她到通辽县下乡当知识青年,艰苦的环境造就了她坚强不屈的性格。她从小就对手工编织表现出极大的爱好,平时总和比她大好几岁的女孩玩,和她们学习织毛衣毛裤,同样喜欢编织的妈妈看到她喜欢,就手把手的教给她。几岁时就能用粗线编织毛袜子,十岁以后,她的编织手艺已经很好了。那个年代人们生活都很困难,没钱买保暖衣物,而手工编织的毛衣毛裤穿上既舒服又暖和,是很好的代替品,她就经常给弟弟妹妹们织。长时间的练习,她的手艺越来越熟练,而且乐此不疲。下乡三年的时间,她给家人、朋友织了很多毛衣毛裤、袜子、手套,让大家度过了寒冬,得到了温暖。
下乡回来后,她考取了通辽市卫生学校护士专业。性格开朗的她在学校里是个活跃分子,无论是体育运动还是学习成绩都很优秀。在校期间她认识了来自库伦旗的一位医学专业的男孩,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和交流,共同的爱好和追求使两个人走到一起。毕业后,男友回到了家乡的医院工作,本有机会留在通辽的她,为了爱情,也毅然选择同男友一起回到库伦旗,在库伦旗医院成为了一名护士,这一干就是三十三年。这些年,她见惯了生离死别,护理的患者不计其数。她爱岗敬业的精神也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和赞扬。在她眼里,患者就是家人,平日里悉心的照顾,如冬日的暖阳般温暖着每一个患者的心。初期医院人手不够,她经常加班加点,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无论多苦多累,她始终坚持在第一线,在职期间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奖励和表彰。
2008年,干了半辈子护理工作的她光荣退休了,过惯了忙忙碌碌的生活,一下子闲下来,她感到很不适应,好在孙子需要照顾,她一边照顾孙子,一边拾起多年爱好的毛线手工编织,刚开始她就是抱着玩的心态,用以打发时间。可是编织出来的作品很受周围人的喜爱,大家纷纷要求购买和收藏。既然大家喜爱,还能小有收入,她开始抽出大部分时间完善自己的爱好。本来就有一定的基础,加上她用心钻研,作品做得越来越好。考虑到现代人们大部分已经没有穿手工毛衣毛裤的习惯,她就琢磨着开始转型,做一些与时俱进的人物、动物和蔬菜水果等一些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这些小东西制作起来很麻烦,编织时要搭配各种颜色,她利用大中小不同的勾针、织针、缝针等,根据不同物品的形象,用正针、反针、平针等技术手法完成作品的雏形,很多时候根据作品的需要还要把毛线分成几股进行操作。形状完成了以后,还要往里面填充棉絮之类的物品,填充物品是一个技术活,少了不饱满,体现不出来整体形象,尤其小部位更是要求细致耐心,她自己制作工具,用筷子、棉签,牙签等等物品完成填充工作。最后进行连接,大一些的用铁丝连接,小一点的用针线连接,连接时针脚需要又细又密,连接起来后浑然一体,丝毫看不见痕迹。她家的沙发上堆满了毛线、棉絮等各种工具应有尽有。刚开始时,她不得要领,做出来很粗糙,觉得很不满意,就随便给孙子当玩具。可是别人看了赞赏有加,纷纷要求购买,这让她徒增了信心,追求完美的性格让她决心要做就做最好的。于是她除了每天固定的乒乓球活动以外,余下的时间全用来做自己喜爱的毛线编织,经常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完成一件作品下来常感到腰酸背痛,两眼昏花。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做得作品越来越精致,尤其蔬菜、水果、花卉作品惟肖惟妙,色彩搭配逼真形象,深受大家喜爱,有几个邻居都来跟她学习。这时候库伦旗妇女联合会找到了她,请她给大家传授毛线编织的技巧,为了让这门技术延续下去,她结合自己的实际,毫不保留的把自己的所学所感教给大家,几年下来,受益妇女近千人,有些已经是成手了,她们的部分作品被喜爱毛线编织的人们购买或收藏。通辽市经常举办各种手工艺展览和比赛,每次举办活动,周大姐都会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参赛参展,由于数量有限,许多喜欢她的作品的人都争先恐后的提前订购。通过各种展览,和同行业人士的接触和交流,周大姐眼界大开,对自己的作品有了进一步认识,不断取长补短,作品更加精湛。
2017年,通辽市举办首届巧娘手工艺大赛,她应邀参赛,在众多专家和评委面前,要求利用两个小时的时间现场制作一幅作品。周大姐胸有成竹,镇定自若,连勾带织,制作了一个七彩瓢虫,作品自然真实,色彩分明,受到了专家和评委的一致好评,荣获了二等奖。2018年又荣获库伦旗手工艺大赛一等奖。鉴于她取得的成绩和辛苦的付出,2016年,被库伦旗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评定为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毛线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个身份让她更加有了责任感和荣誉感,为了更好的贴近时代和生活,她学会上网搜索一些图案,在传统的制作上添加新鲜元素,如大头儿子、大耳图图、小猪佩奇、灰太狼系列等等。同时,为了增加产品的质量,她听取各方建议,还制作了十二生肖,唐僧师徒等系列作品。全家人都很支持她搞这个项目,都帮着她找各种题材,十岁的小孙子也在耳濡目染之中,逐渐学会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小作品。老伴退休后被返聘回医院,在工作之余也和她一起制作,陪着她到各地展览,由于举办方只提供场地,所以她往往需要提前熟悉场地,随后自己带着设施进行布展,经常一两天才能完成。长时间奔波的劳累没有阻挡周大姐,每次展览都坚持到场,精神十分可嘉。由于毛线在本地很少有售,她就在网上购买那些绿色环保,无毒无害的高档毛线,从来不用劣质便宜的原材料,她一直都没有把赚钱当成重要的事情,而是把这个当成艺术来对待。高档毛线制作出来的作品色泽更艳丽,层次分明,质地干净环保,不变形、不褪色,可以永久保存。
周大姐乒乓球打得很棒,多次比赛时获得冠军,同时也练就了她良好的身体素质。她心胸开阔,为人善良、真诚,乐于助人。在毛线手工编织上她精益求精,真学真干,不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因为纯手工编织,数量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因此她希望更多的爱好者可以一同参与进来,共同传承和发扬这门技艺。谈到未来打算,她表示要努力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让那些居家有劳动能力的妇女们,通过这个手艺小有收入,进而改变她们的生活条件。
时下中国逐渐进入了老年社会,退休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六十多岁的他们身体都很硬朗,但很多人很迷茫,无所事事,养成了打麻将、喝酒等不良嗜好,周大姐的爱好不仅陶冶自己的情操,还传承了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重要的是能给一部分留守在家,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带来收益,一举三得实在是大爱之举。愿周大姐继续传承和发扬民间艺术,带着这份坚持造福更多的人。
作者:董贵
编辑:蒋燕泽
终审:刘向美 张玉洁
库伦旗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于“印象库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