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再读流沙河老先生《正体字回家》一书,对于汉字的繁简之争的一点看法

Image 2020-12-17

中国汉字的繁简之争,由来已久了。自民国以来,从上到下,就是争议不断的,但是又找不到根本可行的解决方案。基本上,就是各说各话。

社会发展到当下,国家海内承平,老百姓温饱无虞,自然就会人心思古,恢复传统文化的浪潮非常的高。关于繁体字是否该“翻身做主”的声音,更是甚嚣尘上。

早在2008年,就有郁钧剑、黄宏等21位明星,联名递交一份“小学增设繁体字”的提案,理由是保住“中国文化的根”。次年,侨领潘庆林更是直接公布《恢复繁体字》议案,倡议花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字,恢复繁体字。

同样热爱汉字的女儿

更为人所知的呐喊,来自冯小刚、张国立。2015年3月4日,作为“社会贤达”,他们在会上公开呼吁恢复繁体字,民间一片喝彩声。同年6月30日,某报特意刊发长文,称赏巴蜀著名学者流沙河先生的作品《正体字回家》,称“繁体字”应为“正体字”,而且大声疾呼其“魂兮归来”。

提到流沙河先生,老实的说,对于那个“诗人”流沙河,我也不大了解。倒是他晚年的著书,讲文字、谈诗词、破迷易经,非常对我的胃口,于是就一本一本买来读。呜呼,先生已逝一年有余,所幸著述尚存人间,有兴趣的话,读就是了。

对于喜欢文字又是书法爱好者的我来说,尤其爱《正体字回家:细说简化字失据》这本书。流沙河老爷子近年来和汉字较上了劲,此书是全手稿影印,大概是信不过计算机排版吧,何况好些字也压根儿打不出来。

置于案头,每日读几节,掩卷想想,真觉得学习运用中文三十多年了,不识与误识的字,着实是不少,惭愧至极。前不久有人撰文,为简体字正名,不全是诡辩,但实在的说,不合道理的居多。

关于汉字的繁简之争,我以为如此认识才好:简体字是既定事实,不必自惭形秽;而繁体字也是我们宝贵的文化传统,不应弃若敝履,今后的引导倾向,应该是“识繁用简”。

讨论汉字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文字的功能,我觉得文字有三种功能:第一个叫方便功能;第二个叫传承功能;第三个叫审美功能。

对于方便功能,那肯定是简体字了,平常记好多东西都是简体字了;就传承功能而论,那肯定是繁体字多一点;第三,审美功能则是一半一半。这理由很简单,我自己是写书法的,草书里边一大半和现在的简体字是高度吻合的,而且简体字在创造的时候,就经常参考中国古代著名草书家写过多遍的方式,以成为我们的简体字。

现在还流行一种网上的流言,就是说繁体字的爱上面有心,简体字的爱无心。大家难道想到一个文字,需要它的所有意思和功能都用象形文字的方式展示出来吗?这就太奇怪了。对这个事情我做了一些实证的反驳,爱一定要有心吗?你们以为古代爱里边都有心吗?

古代也有行书和草书,我因为写书法,我想告诉你,我查了一下王羲之的字帖,他的《丧乱帖》、《十七帖》等帖里边都有这个爱字,我要告诉你的是都没有心。当时非常简单的写下来了,为什么这样?所以平心而论,在这方面过于激动的人,有可能看的东西还是少了。

“识繁用简”不失为良好出路。唯有如此,才能够解决中国人在语言文字上的困扰,也不会让一些问题成为问题。繁体字毕竟曾是中国文化的文字形式主体,在海外华人中仍占据中心地位。

不管出于文化传承之需,还是互相交流的必要,汉字“识繁”理当是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国民,无可避免需要补习的文化课。至于如何操作,才不会成为负担,则是需要更细致商讨的。

判断立场,永远比判断知识容易得多。繁简之争,最麻烦的地方,可能在于这压根儿就是一个立场之争,从而使得太多争论情绪化,失去了客观与理性。甚至可以说,繁简之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伪命题。

尽管我们推广了简体字,可繁体字委实从未离开过我们,从未消失于书籍、书法、招牌等等,触目即是,只是我们日用而不知而已。简体字更没有在文字表达上造成多大干扰,并未使得古籍的流通变得困难,对于现代电子信息化也未造成难题,而且使得我们的书写、教学、扫盲省去了太多时间与麻烦。功德无量的事儿,没必要贬斥它为“残体字”。“识繁用简”也是必要的,繁体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本意的来由,和它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