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那些关于《梁祝》的岁月

2020-12-15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为数不多的在世界上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起源于东晋,在民间流传已有十千七百多年,从古至今,有无数的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所感染,他们的爱情也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在多年的岁月中,梁祝以许多艺术形式呈现过,长诗、电影、电视剧、戏曲、音乐...

1959年5月27日,一个十八岁的女孩站在上海兰心大戏院的舞台上,手握琴弓缓缓的拉着一曲轻灵悠扬的小提琴协奏曲。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台下一片寂静。女孩红着脸紧张的看着台下,心脏怦怦乱跳。突然,人们似乎从那美妙的音乐仙境中回到了现实,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响起。

这首曲子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场音乐会就是后来更名的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会,这个女孩就是才年仅十八岁的俞丽拿。

(俞丽拿首演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俞丽拿演奏的《梁祝》唱片发行量多达一百多万张,是中国器乐唱片发行量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唱片,为此她获得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她还首演许多中国作曲家的新作品,为中国作品演奏风格的研究做出良好的贡献。

当时的俞丽拿是个大二的学生,她谢幕了一次又一次,但台下的掌声却是有增无减。该如何收场呢?俞丽拿与指挥对视了一眼,她重新夹起琴,柔美的旋律再次响起,传遍会场。

《梁祝》的首演,整整拉了两遍,时长长达50分钟。人们没有想到,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从四根琴弦中,居然能演奏出如此美妙悠然的曲调。而更让人们没有想到,这首《梁祝》的作曲者何占豪与陈钢,完成这部作品时,也不过是26岁与24岁罢了。


小提琴协奏曲的诞生


1958年初秋,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向全校师生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十周年献礼” 的口号,在校园里激起一阵阵波澜。

在长江的波涛中,一艘银灰色的船驶向温州港。在船头的搬板甲,围坐着几位上海音乐学院一年级小提琴专业的学生,这就是以后风靡中华乐坛的何占豪、俞丽拿等人,他们组建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希望有朝一日能结束西洋统一小提琴乐章的历史。

这个时候的他们,是在去农村劳动的途中,他们商议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响应院党委的号召。

(越剧《梁祝》)

在曲目题材选择上,他们争论不休。最后集中在三个题材中:“全民皆兵”、“大炼钢铁”、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音调基础上创作。船刚靠岸,便往上海音乐学院党委,送了一封征求信。之后,系党支部书记刘品带来了答案:院党委书记孟波在收到意向信后,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三个题材,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上打上了勾。

这让何占豪等人大吃一惊,因为他们最初想的是搞一个全民皆兵或者大炼钢铁的题材。这也是因为当时人们对文艺的不适当引导而形成的思维定势,把社会主义文艺的功能视作配合形势的新闻宣传,把艺术,当作了展现生活表现,直露政治倾向宣传品。

我以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鲁迅

或许,孟波早已意识到了这句话,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如果当时他勾选了前两个题材,那么也将没有今天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了。

《梁祝》 的创作并不顺利

首先是何占豪在刘品将孟波的选材依据一一告诉他时,他竟来了一个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创作一部这样子的协奏曲。

人的积极性与实践创造能力并不完全等同,这部作品是要有一定的越剧基础与作曲能力,才能够创作的。何占豪毕竟只是小提琴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从未学过作曲。他虽然有一肚子的越剧音乐,但素材不等于作品,就像从布料到成衣,需要技术一样。

孟波很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决定向副院长、作曲教授丁善德教授求援。

丁教授优选学生,把作曲系四年级的一位高材生介绍给孟波。而这位高材生就是素有“四只音乐眼睛”之称的陈钢。陈钢和何占豪,就此相遇。

其实陈钢最初并不愿参加,因为他那时候正准备自己的毕业作品,而且生在音乐世家的他,对管弦系师弟师妹们捣鼓的东西多多少少沾点看不上。最后丁教授说服了他。

使用陈钢,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因为陈钢的父亲有“历史问题”,他们认为这样的人不能参与如此有意义的作品的创作。

对于这个问题,孟波在院委会上明确表态:“老子不等于儿子,为什么不能用?

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校园里又传出了另一种非议:“《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才子佳人加封建迷信,怎么能用这种东西向国庆10周年献礼呢?”

为了使两位学生的创作情绪不受影响,孟波主动找他们消除思想疑虑。《梁祝》虽是爱情故事,但宣传的并不是封建迷信。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是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抗争。我们中国革命的任务之一,就是反对封建主义,推翻封建统治。反封建的主题既然是进步的、革命的,就可以向国庆献礼。听了这番话,两位作者坚定了信念。

作为一所音乐学院的党委书记,孟波的职权范围毕竟只在校园之内。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作品,也不只是校内的"自娱自乐"。《梁祝》协奏曲要走向社会,首先上海这座城市能否接纳它?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孟波不能不有些担忧。

所以在《梁祝》协奏曲刚定稿,他就组织小提琴和钢琴两种乐器试奏一遍,然后把录音下来直接送到了当时的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石西民那儿征求意见。石听完录音连说:"很好听!"孟波这才放心。他知道,自己在上海意识形态领域的最高管理部门预领了一张"通行证"。

1959年5月27日,这一天是《梁祝》的首演。在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之前,一直站在幕后的陈钢、何占豪等人心里还是非常没底,一直到观众那经久不息的掌声响起,他们悬挂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梁祝》在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时候,不仅顺利通过,且独领风骚,声誉鹊起。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