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艺术家致敬 盘点那些获得金鸡奖终身成就奖的长影老艺术家
在刚刚过去的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长影老一辈表演艺术家金迪获颁终身成就奖,这已经不是长影人第一次获此殊荣。从2004年中国电影金鸡奖设立终身成就奖以来,多位长影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将此奖收入囊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这些为新中国电影发展付出努力的艺术家吧。
金迪
金迪,著名演员,获得了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荣誉。
1959年的长影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是金迪的成名作。金迪在电影中饰演孔淑贞这一角色。孔淑贞是一位有着高度政治觉悟的农村姑娘,她不留恋城市生活,立志为建设新农村贡献出自己的青春。金迪将孔淑贞开朗、朴实、倔强的性格特点和处处散发的青春光彩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她的代表作还有《笑逐颜开》《花好月圆》等。
刘世龙
刘世龙,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在2017年举办的第2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颁奖典礼上,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的荣誉。
刘世龙曾在电影《英雄儿女》中饰演王成这一角色,王成质朴、充满活力、坚毅的形象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独自一人坚守阵地直至牺牲的一段中,刘世龙精湛的表演将人物的精神境界升华,让人落泪。在电影《刘三姐》中,刘世龙用自然的表演,突出刻画了阿牛这一善良憨厚的形象,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这两个形象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两部电影也成为了他的代表作。
于敏
于敏,著名电影编剧、作家,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奖者之一,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的编剧就是由他担任的。
于敏从1947年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以来,创作了《桥》《赵一曼》《炉火正红》《高歌猛进》等多部电影剧本,以及《老孟泰的故事》《王秀兰和姐妹们》等报告文学,他的作品主要反映了工人、工人家属等人物及其生活面貌。
20世纪80年代初,于敏等人创立了中国电影金鸡奖,并作为评选中的核心人物之一连续参加了13届的评选。他提出的金鸡奖评选六字方针“学术、争鸣、民主”、二十四字原则“六亲不认,只认作品;八面来风,自己掌舵;不抱成见,从善如流;充分协商,顾全大局”,至今仍引领着金鸡奖的发展方向。
袁乃晨
袁乃晨,电影导演,被誉为“新中国译制片之父”。2008年9月13日,在第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获终身成就奖。
新中国译制的第一部外国电影《普通一兵》就是由袁乃晨出任导演的。在译制过程中,他开创性地运用了翻译影片“对口型”的译配方法,并将“乌拉”(万岁)翻译成“冲啊”,被奉为经典。他曾在第一部多辑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中担任录制解说词的工作,在人民电影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中饰演营长,还编导了人民电影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
由袁乃晨建立的长影译制片组,从1949年至今共译制了50个国家10余个语种2600多部影片,其中许多影片成为了译制经典之作。
刘学尧
刘学尧,电影美术师,获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刘学尧曾担任电影《桥》的美术工作,在当时那个没有电影特效的年代,他采用“缩尺”和“透视”的手法,在摄影棚内完成了“大部队过江”“工人抢修桥梁的高空作业”两场戏的拍摄。此外,他的代表作还有《刘胡兰》《上甘岭》《神秘的旅伴》《上甘岭》《党的女儿》。
向隽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