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从14项国家专利技术看“传承与创新”,这就是中国铁建

Image 2020-12-15

18年前,“脚踏东西文化”的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从美国飞抵上海虹桥,来到苏州。彼时,85岁的贝聿铭接受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委托。在第一次实地考察时,他提出了6字设计命题:中而新,苏而新

苏博落成后14年,其北侧拙政园旧址之上,同样出现了以“传承中赋新意”为旨的作品,为传统建筑文化发出新的声音。这便是连获4项国际权威大奖而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铁建·拙政江南。

使命担当 国匠心意

中国铁建·拙政江南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北园旧址。作为四大名园之首、天下园林典范的拙政园,其山水亭廊所代表的不仅是中国文人世族对于“林泉高致”的贵隐之心,更是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与文明底蕴。因而,传承即为中国铁建·拙政江南与生俱来的使命。

文脉延续,千年不竭;斗转星移,时出其新。无论是苏州博物馆,还是中国铁建地产,于守正中创新求索,是历史使命。作为中国铁建地产江南系扛鼎之作,拙政江南在复兴园林文化的同时,申报14项国家专利,与当下及未来对话

这背后是中国铁建地产作为央企致以时代的心意。面对传统文化的失落,如何唤醒与焕新中式文化生命力,始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不以利益权衡,只守赤子之心,中国铁建地产对于江南院子产品系的“打开方式”便是秉持这份担当与情怀,而这也正是中国铁建集团所传承的企业基因与血液。

三年淬炼 拙物匠心

中国铁建·拙政江南以拙物之至的国匠态度,精雕细琢,经由超50轮方案、上千稿图纸、逾1000天研磨与探索,方才有了这14项国家专利。

大国匠人,笃行至坚,中国铁建·拙政江南拙守信仰,在施工中,亦“不计代价、不计成本”攻克难题,反复实地打样、试样、安装,不断优化方案。14项创新建筑的最终呈现,亦是中国匠人的智慧再现。

如果说中国铁建第一座江南院子“嘉兴花语堂”处于偏向中式建筑的“探索期”,那么作为第二座江南院子的“苏州拙政江南”,其企业重心已放在“中式的回归”上。

14项国家专利标志着中国铁建地产对于中式建筑的传承与创新,并非止步于情怀与探索,更是切实的央企作为,这也标志中国铁建地产的“中式”步伐,将更为坚定。

14项专利 与古为新

循迹东方之意,新著中国风雅。从门前立柱开始,古今就已相逢。抱鼓石、屋面瓦、屋面檐口、垂花柱、美人靠、屋脊头、屋面戗角、屋面风帽等等,皆取形传统,在中国古典美学基础上,以现代科技“打开中式”,或以新材料改进,或以新工艺改良,或以新审美融合,精取古今技法,升华传统意蕴,于经典中再塑永恒经典。

其中,屋面瓦是最引人注目的古典新制呈现。中国铁建·拙政江南承继苏式小青瓦的形式,包含盖瓦、底瓦、花檐、滴水、瓦盾等主要配件,颇为考究。而在材料上,则采用钛锌板材质,这种新材料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即使经历百年风霜,依旧历久弥新。

屋面檐口亦从现代生活视角考量,保留传统中式檐口珠阁雨帘高卷的美学意境,创造性结合屋面排水与下部椽子头设计出滴水椽子,既解决了传统屋面檐口打雨易漏易裂问题,又契合整体建筑对于屋面檐口轻盈观感的要求。

美人靠的设计化繁就简,摒弃传统雕花木制做法,采用铝代木工艺勾勒江南的优雅情怀,亦降低维护保养成本。宅门抱鼓石创新融合照明功能,既保留传统民居的门第符号,又以灯光作迎归之礼。

在古为中用、与古为新的国家意志下,中国铁建·拙政江南通过14项国家专利彰显国匠担当,著造传承与创新的中式范本。

拙政园已流芳五百年,如今,中国铁建·拙政江南为当代世家典藏下一个五百年。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