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从土里得来的非遗技艺,缘何成为崇川区这个街道的“文化名片”

2020-12-11

仲冬时节,阳光依然温暖和煦,在南通市崇川区陈桥街道艾蓝染色技艺馆里,艾蓝染艺的研究传承人姜平老师正为来客讲述传统艾蓝染色技艺这一南通民间工艺绝活。12月9日,这里迎来了一场众多主流媒体聚焦的“非遗之旅”。

传统艺人在折叠布

染缸和晾着的蓝布

传统艺人晾起“蓝印花”

经由传统艺人精细利落的操作——“深奥”夹缬、浸水、浸染、扎染、氧化......反复几次,不一会儿一块普通的“白织布”变成了素雅的“蓝印花”。看似工序并不复杂,却断失了半个多世纪的这项非遗技艺,缘何成为陈桥街道近些年一定要守护的“文化名片”呢?

靛蓝染色在我国有3000多年历史,南通亦有“蓝染之乡”的美誉,而在崇川区陈桥街道,种蓝制靛传统已有700余年历史。陈桥种植的小蓝(又名蓼蓝、吴蓝),是世界五大蓝草中最优质品种。古人考究“素以为绚”,蓼蓝因其颜色亮丽而备受推崇。据《通州志》及地方史记载,通州自古以“种蓝制靛”和“小缸青”技艺闻名全国,当地出产的“土靛”即蓝靛、靛青,成为明、清两朝历代宫廷钦定贡品。姜平介绍,长江下游的南通地区是“蓼蓝”的原产地和历史主产区,土壤、气候和雨水等条件决定了这里的“蓼蓝”无法被替代。

南通艾蓝染色技艺传承人王浩然介绍,蓝染工艺最大的特点在于,染料都是自己种植的,收割的蓝草经过浸泡、沤制、发酵变成蓝靛,做成染缸,成为纯天然的染料。“从土地里生长出的染料是可再生的,未来生态和环保必将是染料趋势!”

这项种蓝制靛染色技艺一度断失,而今随着社会对生态环保的愈发重视,被淘汰的选择又被重新拾回。这两年,南通艾蓝染色技艺传承基地正在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郑州大学、马里兰艺术学院等国内外院校、研究机构共同合作,探索传统艾蓝染色技艺在服装、家纺等行业中市场化、产业化运用。王浩然透露,每年全球牛仔面料对靛蓝的需求量巨大,而目前,几乎所有的牛仔面料都是由石油提取的合成靛蓝,未来环保、天然的艾蓝染色靛蓝无疑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记者了解到,2020年7月,艾蓝染色技艺基地获“南通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称号。目前基地传承研习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后续将开展国家级非遗和申请国家地理标识。

即将启动的南通非遗产业园,蓝印花布将作为领衔项目,而陈桥蓼兰种植基地和艾蓝染色技艺馆,将与南通蓝印花布馆的产业化紧密结合,促进南通蓝印花布更加生态绿色优质,有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陈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顾红菊说,南通民间艾蓝染色技艺是生活在江海大地上的历代祖先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南通千年农耕文明创造的具有历史影响力的著名地方品牌,一个街道的发展,经济建设是基础硬实力,文化建设是关键软实力。陈桥街道将进一步挖掘弘扬传统文化,打造“花园陈桥”,为南通文旅再添新亮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