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扬州发电厂出土的“玻璃蝉”,只是为了“不忍死者空其口”?

2020-12-10

口唅为古代殉葬文化中十分重要以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文化丧葬风俗习惯,至今亦有沿袭。其主要表现载体为:口唅的材质、形制、纹样等相关方面的特点。

丧葬文化在中国的起源很早,古人用于殉葬的器物也种类众多,而殉葬口唅则是殉葬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项。“唅”,专门用于描述放在死者口中的殉葬品,古时又称饭唅。在《春秋说题词》中“口实曰含,象生时食也”。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丰富了口唅的材质。其中山顶洞人遗址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同时在遗址中遗骸的周围也发现了许多随葬品,例如石质珠子,野兽牙齿等。

在新石器时期,我们发现了殉葬文化中口唅文化的萌芽,在大约 6000 年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兴隆峪文化和辽宁阜新查海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我们发现死者口中含有石头,贝壳和蛤蜊的传统。在陕西省临潼姜寨第一期文化遗址,发现死者 m268 口中有 10 个小贝壳。在山东兖州王因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中也发现了死者口中含有石头和陶瓷球的现象。同时,通过查阅书籍,根据古籍的记载,历史上也曾有过饭唅葬俗。饭唅与口唅的界限并不明显,大部分人认为饭含似乎为口唅风俗的前身,但由于粟米之类的谷物容易腐烂变质,在历史考古遗址中不能完全发掘显示,因此,以饭唅为殉葬的习俗的遗迹不能被清晰的找到。

我认为,饭唅与口唅应是一种包含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在古代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口唅的发源形式各不相同,口唅的发展就如同河流的发源,发源地不同,但都汇聚为口唅这条“河流”。

后有人把贵重的玉器放于死者口中时,不仅仅是其之前作为“口唅”时所代表的“不忍死者空其口”的单层意思,同时又增加了“以巫通神”的意义。在胶县三里河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发现了死者有口含殉葬玉的情况,在上海青浦崧泽文化和甘肃齐家文化墓葬中还有玉石和绿松石珠子,在安徽省天长市三角安徽省天长市三角圩汉墓出土七窍殉葬玉器套件。这些殉葬遗址中发现的口唅在质地方面千差万别,形制也各不相同,所代表的意义也带有着巨大的差异性,但它们所代表的口中含物的殉葬文化则是殉葬口唅的文化起源。

口唅为古代殉葬文化中十分重要以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文化丧葬风俗习惯,至今亦有沿袭。其指在死者入殓时,将死者口中放入物品,此物品不限材质,早期多为食物及石质贝质。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充足,放入口中的器物材质越显珍贵,多为玉质。

口唅作为一种被长期传承的殉葬器物,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在古代口唅可分为,“口唅”及“口琀”,《周礼·秦官宗伯·典瑞》:“大丧共饭玉,唅玉。”《说文解字》中: “琀,送死者口中玉也。”当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当死者的口中所含殉葬物品是玉制的器物,具体的名称会变成“口琀”。玉器本身在古人的眼中有着神秘的色彩,当把贵重的玉器放入死者口中时,其不同于放入其他器物,故在字体的表述上,其象征意义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当今《新华字典》中对于“唅”字的解释则为“古代殡葬时放在死者口中的珠、玉等物。”故如今,我们发掘出土的口中含殉葬器物都称为“口唅”。

扬州市发电厂汉墓所出土的玻璃蝉,在扬州出土的众多蝉形口唅中造型突出,其值得探讨的重点是,它不同于一般的玻璃蝉,其在玻璃外部进行了银箔包贴,风格独特,在众多朴素的玻璃瓶中脱颖而出。整体为灰白色玻璃质地,背部突出,腹部凹陷。头颈之间以一道浅阴刻线进行分隔,头部呈平滑状。身部两翼有深阴刻进行分隔 。一组钻石贴在头部,颈部和翅膀的中间。每组纹饰皆利用正方形小银箔, 5 片均匀等距,按照一定规律均匀地镶嵌贴合组合。每个菱形银箔的一个菱形角向上一致,整体构成一个大的菱形图案组。其所贴银箔皆略高于玻璃蝉表面。同时,在肩部和身体的深刻印记中,银箔条分别镶嵌,镶嵌银箔的明显痕迹留在蝉眼间。

扬州东方砖瓦厂汉墓口唅其纹饰及工艺装饰与扬州市发电厂汉墓所出土的玻璃蝉形制相似。两个银色填充的玻璃珐琅在形状和形状上有所不同,其中一个是平头,另一个是圆头。扬州东方砖瓦厂汉墓玻璃蝉为黑色,扬州市发电厂汉墓所出土的玻璃蝉表面为灰白色。

扬州邗江西湖胡场出土的玻璃蝉其质地是一种半透明的白色玻璃。其工艺为银箔包贴,但由于年代久远,其银箔由于受腐蚀,变成了整体斑驳,部分严重氧化,部分轻微氧化,但整体仍然牢固地附着在玻璃表面上,使得其用为主体质地整个玻璃受到银箔粘附的保护,未受到任何的磨损及腐蚀,通体洁白,如初出新品。

此所出土的汉代口唅玻璃蝉嵌贴银箔和包银箔的装饰工艺, 根据研究,应是受古代铜器和漆器等镶嵌、嵌贴工艺的影响和启发,此两种玻璃装饰工艺是于汉代墓中首次发现的工艺手法。同时在此之前,玻璃制口唅玉蝉很少出土,铅钡玻璃蝉有时貌似玉质,玉硬度高,比重大,油脂光泽或强玻璃光泽。玻璃硬度低,比重小,内部多有气泡或是铸模痕,极少数内芯半透明,易被腐蚀。玉玉质唅蝉为手工雕琢而成,因手工雕刻的人为原因导致了阴刻线深浅粗细不一,线条边缘有棱角,玻璃蝉是整体模制的,负线通常较厚,深度相同,厚度基本相同,线的边缘圆滑平整。

据推测,玻璃唅蝉的普及是由于当时玉质材料珍贵,只有上层阶级的人才能拥有和使用。等级较低的阶级退而选用玻璃品来替代玉质品作为口唅的制作原料。因此,大墓遗址中出土的玉质口唅居多,等级较低的平民墓中出土的玻璃口唅、石英口唅等非珍贵材质较多,但自上至下形制皆为蝉形。以此可见,在汉代,自上而下的口唅形制并无特别的等级分化,但口唅所用材质与墓主人的身份 、地位和经济实力等外部因素紧密关联。

殉葬口唅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自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为口唅发展的初期,口唅的材质由骨制、石质、贝壳质等不同的材质逐渐的统一为玉石材质,在形制方面,也逐渐的发展为动物形,神兽形,蝉形等,也为之后的口唅中期做了良好的铺垫;自春秋战国时期一直直到两汉时期是为殉葬口唅文化的中期,两汉时期为口唅文化的鼎盛时期,大部分的口唅形制被统一成了蝉形,甚至演化出了独具特色的“汉八刀”玉蝉形制,所用材质也多为软玉质地,后因曹操父子至上而下的主张精简殉葬,殉葬口唅文化由此走向衰落;自两晋时期至今可作为殉葬口唅文化发展的晚期,此时期至今由于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殉葬口唅文化逐渐走向衰落,自国家提倡火葬至今,殉葬口唅文化已在大部分发达地区不再延续。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