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历史对话!宁波这个古书画修复展,主角全是“00后”
初见路佳美,是在鼓楼展览厅举行的“古韵新生,宁波财经学院古书画修复团队的作品展”上。
岁月斑驳的书箱、古韵典雅的红木案板、历久弥新的古瓷……一进展厅,仿佛行走在时光机里。
“这幅是《清代瓢庐居士潘宝沂书对联》,也是我们团队修复的历时最长、工序最繁琐的一幅作品……”大三文管专业的路佳美正落落大方地在场馆中为来往游客讲解。
如果没有看到修复前后的对比图,外行人也许看不出端倪。
“这件文物由清代清代瓢庐居士潘宝沂所书,为隶书字体,笔法朴厚俊秀,方整多变,对联的内容为‘石紫天青朝雨后,华仪月表莫川旁。’……其画心折痕多,导致书画变形严重,天头局部有霉烂,周身水渍也较多。”
路佳美介绍,为了修复这幅作品,团队光是接裱、清洗、打薄、补洞,贴折条、上墙就用了四五天。等画干燥后,进行调色,对画一些缺失的地方进行补色,要尽量与画的原色相近。可以补的淡一些,但是不可过浓。再将画下墙,进行装裱。“我们三四个人一起大致修了2个星期,才有了现在这幅完整的作品。”
路佳美带记者来到了古籍修复展示区,团队成员潘逸正在现场演示古籍修复过程。
“这些是清代善本的残页,主要是因为虫蛀问题所导致的破损。”潘逸端坐在红木椅,熟练地拿着镊子向参观者展示古籍修复的过程,“我们首先要将它从一整本书当中拆下来展开,为了便于检查是否完整,放置在颜色比较明显的红木桌子上。接着我们用清水,将纸张平整地铺在案板上,为了避免气泡的出现,我们需要用毛笔进行调整。”
潘逸将破损的善本纸张正面向下,用毛笔蘸取稀糨糊均匀地涂在破损洞口的边缘,选取颜色相近的竹纸利用针锥和镊子修补洞口。
看着书页残破处被一点点修复,围观者发出啧啧赞叹。
古籍修复有拆书、编号、整理、补书、折页、剪页、喷水压平、捶书等十余道复杂工序。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所用的补纸,一般都是老师傅几十年前买的老纸。
“残页修复的材料比较难找,主要靠平时的搜集和积累。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形成储存‘纸库’思维,为往后修复做准备,有备无患。”潘逸说自制糨糊,也是为了保证古籍的“可离性”,方便后人再次修复。
白大褂、口罩、手套……每次修复都像是给古籍“做手术”。一把镊子、一支笔、一碗浆糊……一本本原本破碎的古籍,在他们的手中起死回生。
在宁波财经学院古书画修复团队中,像路佳美、潘逸这样的00后“古书画修复医生”有21名,均来自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修复工作需要静心、耐心和细心,更要耐得住寂寞,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0岁的年轻人选择了与历史对话。
2019年1月宁波财经学院成立了文化财产保护中心,依托学校专业学科资源和书画修复实验平台,以“实验室+工作坊+师徒制”的形式,开展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未来我们将继续举办古陶瓷、青铜器的修复展,让更多人关注到文物修复这个行业。文物保护与修复是为了延长文物的生命,是保存和传承文化的必要手段,修复过程是提炼文化基因的过程,也能让我们的学生更认同、热爱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团队指导林雷杰说。
正如路佳美所说,“修复古籍是‘因爱结缘’,延续古韵是匠人精神的传承。沉下心,打破时间的限制,以手编织时光,从而发现岁月的意义。”
编辑: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