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茶诗中的人生智慧
《啜茶示儿辈》
南宋·陆游
围坐团栾且勿哗,饭余共举此瓯茶。
粗知道义死无憾,已迫耄期生有涯。
小圃花光还满眼,高城漏鼓不停挝。
闲人一笑真当勉,小榼何妨问酒家。
若论写作茶诗的数量,唐代诗人中白居易是第一,宋代诗人里陆游为魁首。陆游本是高产的诗人,有“六十年间万首诗”的成就。有学者统计,《剑南诗稿》中涉及茶的作品达到二百多首。这样算起来,陆游比白居易写作的茶诗数量还要多出四倍有余。研究宋代茶事,不读陆游不行。研究中国茶诗,非读陆游不可。
陆游,字观务,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徽宗宣和七年,他的父亲携眷由水路赴京城。十月十七日一个暴风雨的早晨,陆游诞生在淮河舟中。关于陆游名与字的由来,向来有着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相传在陆游出生前夕,他的母亲曾梦到当时的大词人秦观(字少游),因而以秦观的字为他的名,以秦的名为他的字。其二,有说陆游的名与字是因他自己仰慕秦少游之为人而起的。我们现在看他的诗中有《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象》云:“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可见后一种说法较为准确,因为梦境无凭,题诗有据。
陆游是个极有名气的诗人,我们也不必多费笔墨介绍。倒是这首茶诗的题目《啜茶示儿辈》,值得多说几句。
诚然,大家对其中的“示儿”二字并不陌生。因为陆游的名篇《示儿》,早已选人中学语文课本。其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二句,更是耳熟能详。诗人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令人动容。
然而,知道那首《示儿》的人很多,听过这首《啜茶示儿辈》的人却很少。前者写于南宋嘉定三年,后者写于南宋开禧二年。两首诗相隔不过四年,都属于陆游晚年的作品。我们不妨将这两首诗当作一体的两面来解读。
所谓“示儿”,可解释为向儿孙展示,也可以进一步引申理解为教育与警示儿孙。《示儿》诗中所传递的自然是爱国情怀,而《啜茶示儿辈》中,又有哪些陆游想传达的人生智慧呢?
《啜茶示儿辈》起首的两句,讲的是开场。所谓“团栾”,可直译为圆月。清代纳兰性德就有“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栾月”的诗句。后来用得多了,便也引申为表达团圆之意。元代张养浩《普天乐》曲中便有“山妻稚子,团栾笑语,其乐无涯”的用法。
饭后一家人围坐,共饮香茶一盖。这样的团圆场景,如今也常发生在爱茶人的家中。既然是家庭闲聊,气氛本该轻松些,却又为何要求大家“且勿哗”呢?原来是诗人陆游有话要说。
当年有首歌唱道:“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在这首诗里,“谷堆”换成了“茶桌”,而“妈妈”换成了“父亲或爷爷”。
写这首茶诗时,陆游已经是八十二岁的老人了。与有智慧的长者聊天,总是宛若上课听讲一般。若再能佐以一杯好茶,边饮边谈,那便更好。不经意间的闲话,也会自然流露出人生的经验与哲理。家庭茶聚之上,陆游又要说些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三四两句,讲的是主旨。陆游的身体本是十分康健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也要面临生理机能的衰退。他七十九岁时开始“目昏颇废观书”,八十二岁时则是“似见不见目愈衰,欲堕不堕齿更危”了。耄耋之年的陆游,自然知道生命的无常与有限。但他告诫自己的儿孙,不要浑浑噩噩而又庸碌地生活。相反,只要“粗知道义”,那便虽死无憾了。所以,可以说,不管是《示儿》还是《嚷茶示儿辈》,诗中都传递出陆游“行正道、重大义”的思想。
五六两句,讲的是光阴。园圃中的鲜花,绽放得耀眼夺目。光华绚烂的花朵,正暗示着欣欣向荣的生命;或者,也可以理解为风光无限的生活吧!但时间总是最为残酷。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高耸的城楼上,计时所用的漏鼓还在不停挝打。时光匆匆流逝,到底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呢?
七八两句,给的是答案。陆游教育儿孙,不妨多向“闲人’看齐。要注意,陆游所说的学习对象不是“贤达之人’而是“闲适之人’,这是为什么呢?从南宋绍熙元年至嘉泰元年的十余年间,陆游一直住在山阴,过着田园般的生活,超然于冗杂的政务之外,自得生活的趣味。
既然不能做到“达则兼善天下”的贤人,不妨就做一个“穷则独善其身”的闲人。《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像是陆游写给世人的教科书。《啜茶示儿辈》中的“闲人一笑真当勉,小榼何妨问酒家”,则是陆游写给儿孙的体己话。
当然,陆游留给儿孙的财富,不只是“行正道、重大义”的警语,更有饮茶的家风。就在写《啜茶示儿辈》的第二年,陆游写了一首《八十三吟》。虽然诗名中不带茶字,却也算是陆游晚年茶诗中的精品之作。现抄录如下,以飨读者。
石帆山下白头人,八十三回见早春。
自爱安闲忘寂寞,天将强健报清贫。
枯桐已爨宁求识?弊帚当捐却自珍。
桑苎家风君勿笑,它年犹得作茶神。
开篇提到的石帆山,对于陆游有着特殊意义。据《嘉泰会稽志》记载:“会稽县石帆山,在县东一十五里。旧经引夏侯曾先地志云:‘射的山北壁高数十丈,中央少纡,状如张帆,下有文石如鹞,一名石帆。’”因是家乡的名胜,陆游对其颇有感情。像《雨中宿石帆山下民家》《赠石帆老人》等诗中,都提及了这座名山。写作这首《八十三吟》时,陆游已经是八十三岁高龄的老人了,这“石帆山下白头人’,说的便是诗人自己。
冬去春来,物候更迭,陆游已经看了八十三回。总结自己的一生,又有什么可以分享给儿孙后辈的呢?想来想去,似乎只有“自爱安闲忘寂寞”一句了。而“自爱安闲”一句,正与茶诗《啜茶示儿辈》中“闲人一笑真当勉”的心态相合。因此我们不妨将《八十三吟》视作《啜茶示儿辈》的续篇来读,以便更好地体悟陆游的人生智慧。后面的两句,则是连用了两则典故。
“枯桐已爨宁求识”一句,典出《后汉书?蔡邕列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陆游以此为喻,说自己空有抱负却难以施展。“弊帚当捐却自珍”一句,典出《东观汉记·世祖光武皇帝》“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家有敝最,享之千斤”一段。后人将“敝帚自珍”作为成语,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要格外珍惜。
最后“桑苎家风君勿笑,它年犹得作茶神”两句,讲出了诗人陆游与茶人陆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陆羽传》载:“上元初,(陆羽)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陆游倾慕陆羽,又恰巧与茶圣同姓,因此他曾在诗中多次提及“桑苎”二字。
譬如《自咏》中有“曾著《杞菊赋》,自名桑苎翁”一句;《过武连县北柳池安国院煮泉试日铸顾渚茶院有二泉皆甘寒传云唐僖宗幸蜀在道不豫至此饮泉而愈赐名报国灵泉云》中有“我是江南桑苎家,汲泉闲品故园茶”一句;《同何元立、蔡肩吾至东丁院汲泉煮茶》中则说:“一州佳处尽裴回,惟有东丁院未来。身是江南老桑苎,诸君小住共茶杯。”
陆羽的《茶经》更是陆游经常阅读的作品之一。《书况》中说:“琴谱从僧借,《茶经》与客论。”《雨晴》里有“孰知倦客萧然意,《水品》《茶经》手自携”。《戏书燕几》中有“《水品》《茶经》带在手,前身疑是竟陵翁”的诗句。《野意》中说“《茶经》每向僧窗读,菰米仍于野艇炊”,更是表明诗人即使远在他乡成都,《茶经》仍是自己时常翻读的书籍。
《宋史》中称陆游卒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享年八十五岁。钱大昕在《陆放翁年谱》中,根据《直斋书录解题》考证出陆游应卒于南宋嘉定三年(1210),享年八十六岁。无论如何,在“人活七十古来稀”的中国古代,陆游绝对算得上是一位长寿老人了。陆游的康健与寿高,与他所倡导的“桑苎家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究竟什么是“桑苎家风”呢?
首先,自是要常饮好茶。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茶的保健功效。自唐代《新修本草》始,中国的医书中必会将茶收录其中。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林乾良教授更是在80年代首次提出了“茶疗”的观点。陆游一生保持着饮茶习惯,这自然对于他的健康长寿有着积极影响。其实,茶对于人的益处,不止于强身健体,更在于疗愈心性。
每当我们饮到一杯好茶,可以说是身心愉悦。身体的舒爽,归因于茶中物质的作用。心情的愉悦,则归功于茶的精神效力。
桑苎家风,亦是个人独处时“自爱安闲忘寂寞”的心态。桑苎家风,实是亲友团聚时“饭余共举此瓯茶”的温馨。
一杯茶,能让亲友欢聚融洽温馨。一杯茶,也能让人静思开朗和豁达。
◎本文原载于《月读》(作者杨多杰),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