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江南》四十·主编谈|钟求是:郁达夫小说奖的养护者

Image 2020-12-07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孙雯

从2009年下半年到今天,作家钟求是在《江南》已经11个年头——担任5年副主编,6年主编。

郁达夫小说奖的策划,正好始于2009年,所以,钟求是见证了郁达夫小说奖成长、壮大的整个过程。

“最开始我配合协助袁敏老师做一些具体工作,2015年之后,我来具体主持操办这个奖项。”就郁达夫小说奖而言,钟求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养护者”——“养护着这个奖茁壮成长”。

钟求是作家,《江南》杂志现任主编。

主要作品有《谢雨的大学》《未完成的夏天》《你的影子无处不在》《远离天堂的日子》《秦手挺瘦》《雪是最白的纸片》《给我一个借口》等。

2020年推出最新长篇小说《等待呼吸》。

一位“养护者”一定是一个行事认真的人,在接受采访时,钟求是还笑着说了一句:“我有时候觉得自己是过分认真那种。”

也正因如此,具体到《江南》的日常编辑工作,他对稿件的要求就会很高,讲求艺术与文学的标准。所以,如果有作者想在他这里讲人情,是行不通的。

说到好的小说,钟求是的表情立刻生动了起来。“有时候看了一堆稿子,终于看到一篇好的小说,那是很高兴的。有些稿子一看马上拍板定下来,宁波作家雷默就创了一个这样的记录。”

恰好,因为《江南》四十年,青年作家雷默写了一篇《江南的耐心》,其中有一段,恰好可以让人读到钟求是的耐心。

雷默写到作家们在杭州的一次聚会,晚到的钟求是入座后,“客气地跟大家认识,之后是喝酒,他喝两杯啤酒,眼眶周围都红。不一样的是别人喝了酒会咋咋呼呼,他话很少,全程似乎在思考什么。”那时,钟求是担任《江南》的副主编。

雷默回到宁波后,把自己的小说发给了钟求是。

“具体是什么小说,我也忘记了,但钟老师回复的邮件很详细,小说哪里写得可以,哪里还不够点,都一一点出来。这之后,我每次给他发邮件,他都能认认真真地回复我,这在当时相当罕见。我之前也投过稿,几乎都石沉大海,有时候碰到编辑设置的邮箱主动回复,我都会打开来看上半天。”

钟求是说,雷默算是《江南》培育出来的作家,编辑们就是从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来稿中发现雷默,基于他的写作质量,对他也越来越信任。

认真的人都会有点累的,钟求是也是如此。

半年前,作家哲贵还没有来《江南》担任副主编,除了日常的审稿,还有每两年一届的郁达夫小说奖,以及社里其他的大小事情,填满了钟求是的时间,哲贵来了之后,他觉得轻松了许多。

除了《江南》主编的身份,钟求是更是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不久前,他的小说《等待呼吸》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是他花了两年时间写就的:“白天在《江南》上班,晚上9:30之后,开始写作到凌晨,随后再看看书,睡觉的时间就推迟到凌晨两点之后了,第二天正常上班。”

不过,这个“累”,钟求是觉得值得:“《江南》的发展势头不错,在业内的口碑也挺好,评价一直稳步上升,我自己还是满意的。”

很多与钟求是有交往的作家,都在他的淡泊中,感受到了一种浓烈的情义。

比如张楚,有一年,他和弟弟晓军到杭州游玩,住在灵隐寺脚下,推开窗户就是茶园——

求是兄开着私家车拉着我们哥俩逛了西湖,那时正值盛夏,我们漫步在西湖边,边走边聊,晓军从来没有去过南方,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充满了好奇,求是兄对他的问题总是微笑着解答,同时忙不迭地擦去头上的汗珠。那天中午我们去楼外楼品尝了龙井虾仁、叫花童鸡和西湖醋鱼,下午,他又开车带我们去山里买茶叶。他话不多,也不会说些嘘寒问暖的话,跟他待在一起会觉得自在舒适。回到老家后晓军对求是兄可谓念念不忘,总是问我些他的状况,比如发表了什么新作,出版了什么新书,晓军都去找来读。

这就是钟求是的样子,也是很江南的样子。

《江南》作为一家在江南成长的杂志,在钟求是的概括中,应该是什么模样?

他很认真地总结了16个字。

“江南气息”——无论是刊物的设计,还是作者的写作,在好小说的统一标准中,有江南纯粹的的精致和细腻,注重细节的写作。

“时代现场”——《江南》四十年,与时代同步前行,它既经历文学大发展中那些特别醒目、昌盛的阶段,也经历过低谷,更重要的是,其作品内容反映出了现实生活,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人与事。

“包容开阔”——《江南》容纳了各种文学的样式,当然,它们要具备的前提是纯粹文学性的高质量的作品。

“克难求新”——今天的大众生活繁复多样,真正静下心来阅读并思考文学的人比较少。但是,《江南》还是会克服困难,求新前行。这几年,《江南》创办郁达夫奖,开设新栏目,包括“先锋文本”、“非常观察”、“海外物语”等,无疑都、是要现有基础上,让杂志有更大的起色。

如今的《江南》,在坚守精品意识的前提下,也在谋求着变化。

目前的小说创作,是否需要一场“革命”?在第六届郁达夫奖的评审过程中,一直有评委在提出这样的论题。

就此,在即将到来的2021年,《江南》会组织作家、评论家、研究者、读者就此进行讨论。它的“圆桌会议”在文学界的热点问题上,将探讨得更深,更远。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