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大秦赋》:不是一部古装剧,而是历史剧

Image 2020-12-07

前三部颇有口碑的《大秦帝国》,终于迎来大结局《大秦赋》。

就目前看到的几集,不论在场景上,还是在情节上,均保持了前三部的高水准,堪称近年来少见的优秀历史剧。

一般来说,越是与当代靠近的历史,越易给人亲近感,而秦国距今已2000多年,在此期间,社会结构、价值观念、风俗、生活习惯,乃至语言,都发生了巨变。且自汉代起,在历代儒生泼污下,秦国已被贴上“暴秦”等负面标签。既然如此,《大秦帝国》为何还能赢得如此多的观众认可?

刚上线的第四部《大秦赋》多少给出了答案,即:这不是一部古装剧,而是历史剧。

谁也无法再现“真实”,只能与“真实”押韵

然而事实是,真实不是与历史相等,不是克隆。历史一旦过去,便不可能复制,谁也无法再现“真实”,只能与“真实”押韵。也就是说,深入把握历史精神,而不是锱铢必较、死抠细节。

《大秦赋》之所以好看,乃至整个《大秦帝国》之所以成功,恰恰在于把握了历史精神的真实。

它的真实,来自表达出华夏共同体意识

《大秦帝国》刻画了6代秦王,他们各有缺点,也会犯各种错误,但强烈的华夏共同体意识,激励着他们不断超越自我,使秦国积强为雄,最终鹰扬天下。

刻画好人,“历史精神的真实”才能落地

不否认,《大秦赋》的服装、化妆、道具颇为精细,但没有“历史精神的真实”,细节的真实就毫无意义。

然而,“历史精神的真实”比较抽象,在具体创作中,较难把握,而《大秦赋》在两点上处理较好。

首先,正确理解历史人物:这需要大量阅读史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到的史识。

在传统史料中,秦国君主被污名化为“虎狼”“残暴”,但认真梳理一下,就会发现,历代秦王均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责任感是在苦难与危险中磨砺出来的,《大秦帝国》牢牢地把握了一代代秦王从贵公子到强者的性格成长历程,而《大秦赋》中,辛柏青的演绎尤其精彩。历史的主体是人,刻画好人,“历史精神的真实”才能落地。

其次,与当下结合:所谓历史,必须与当下发生关系,它不是博物馆的陈列物,更不能堕落为讲故事。没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读史何益?

《大秦赋》牢牢地把握了华夏共同体意识这一根本,因为它贯通古今,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帮助。

历史剧与古装剧的最大不同,在于后者以娱乐为主,片面追求情节复杂、离奇,只塑造扁平人物,而历史剧要提供人格样板,即塑造英雄。这就带来一大难题:英雄是超越观众的常态生活体验的,呈现方法不当,可能引起不适感。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