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郭沫若2字拍出1610万,网友:凭什么?专家:看故宫牌匾就明白了

2020-12-04

毫无疑问,书法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艺术,其和京剧、中医以及武术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国粹”。纵观我国千年的历史脉络,几乎都能看到书法的身影。不夸张地说,汉字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其中一半都是书法所贡献的。

而书法艺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虽然汉字的诞生要比这早得多,但早期古人并不讲究写字的章法,只要成型便可。再说,那会汉字基本都是十分难写的小篆,字形上本就差点意思,更别提写出来的美感了。

也是在汉朝期间,由于统治者重视隶书的书写,汉字逐渐隶变。隶书形态下的汉字线条化更加明显,其艺术性自然也大大增加,从而催生了书法这门艺术的诞生。

虽然书法诞生于东汉末年,但那会的名家却并不多见。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风气开始重视文学,书法艺术也随之上升到了顶峰。这一时期诞生的书法家各个都是名垂千古,譬如王羲之,凭借一贴《兰亭集序》,获封“天下第一行书”,还有三国著名谋士钟会,以及他的父亲钟繇,水平也是可圈可点。

再之后便是隋唐时期了,由于楷书的崛起,书法在隋唐时期又迎来了一波发展高峰。唐初的欧阳询,唐中时期的颜真卿,以及唐末的柳公权,都是书法达人。而在楷体大行其道的当今,市面上大部分楷体字帖也都是模仿的唐朝书法家的。

经过2000多年的沉淀,我国的书法艺术俨然已成了华夏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此外,书法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市场。一副好的题字,不仅看起来赏心悦目,惊为天人,价格也相当不菲。

譬如在民国时期,就有一位叫郑孝胥的书法家。他的字云集欧阳询和苏轼之大长,被奉为著名的“同光体”。而越是水平高深的大师,就越爱惜自己的羽毛。尤其是上门前来求字的人多了,郑孝胥从来不轻易写字示人。

通常情况下,郑孝胥一天只写一个字,倘若前来求字之人要求写7个字,便得等上一周时间。而如今遍布大街小巷的“交通银行”四个大字,便是郑孝胥所写。传闻当时交行创始人,李鸿章侄子李经楚前来求字时,花了整整四千两黄金郑孝胥才肯松口,所谓“一字千金”,莫不过如此。

只是这个郑孝胥虽然书法水平登峰造极,但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汉奸。他是日伪满洲国的总理大臣,还曾唆使溥仪投靠日本。虽然郑孝胥惜字如金,但伪满洲国的“国歌”和“建国宣言”,都是他一手起草的。随着1938年郑孝胥去世,以及日伪政府的垮台,郑孝胥的字价也逐渐一落千丈。

郑孝胥的字虽贵,但要说近代字价最高的书法家,还得是郭沫若莫属。在广东崇正2015年的春季拍卖会上,郭沫若在1964年写的“建设”两个字,竟拍出了1610万的天价。1个字805万,这个价格可比千两黄金要高多了。

相信看过这两字的网友基本上都会问一句“凭什么?”。虽说一个字能抵上北京一套房产确实有点夸张,不过“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郭沫若这两个字值不值钱,还得是书法家说了算。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就对郭沫若这两字赞不绝口,认为还是值1610万的。他认为,这两字完美体现了郭沫若行书里的“回锋转向,逆入平出”这几个特点。尤其看起来还颇恢弘大气,将解放初期全国百姓上下一心,投身建设祖国的心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有人或许会纳闷,郭沫若不是历史学家、剧作家和诗人吗?怎么还是一位书法家呢?其实,书法自古以来和文学就是不分家的。起初书法是作为一种附庸风雅的艺术形式出现的,后来才逐渐成熟自成一派。

而郭沫若在书法界的名气一直都不低,看看如今故宫博物院的招牌便知道了。这是郭沫若在1971年写下的,至今仍悬挂于故宫的神武门之上,水平也是一目了然。

而除了故宫之外,郭沫若也像当年的郑孝胥一样,题过银行的招牌。1955年,中国银行在伦敦分行置办了一所全新的大楼。当时中行的行长南汉宸认为,既然是新楼,必须要有新气象,便想着将之前的题字给换了。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中行的题字出自国父孙中山之手。想要超越第一块牌匾,新题字人除了书法造诣要高之外,名气上自然也要不遑多让。于是,郭沫若便成了最好的人选。在筹谋了两天后,郭沫若大笔一挥,“中国银行”四个大字跃然纸上,即如今我们在街头随处可见的中行招牌。

看到故宫博物院和中国银行的招牌后,各位读者,你们还觉得郭沫若这“建设”两个字不值1610万吗?

转自腾讯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