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观察|结束160年的流离 马首回归圆明园

2020-12-02

12月1日,历经160年漂泊的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故里”。图为当日正在展出的马首铜像。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12月1日,“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在北京圆明园正觉寺举行。图为游客在圆明园正觉寺文殊亭参观展出的马首。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流离160年后,马首铜像终于“归来”,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12月1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圆明园正觉寺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同期开展。

1)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十二生肖兽首从此流失海外

神态栩栩如生,毛发纤毫毕现,色彩深沉厚重,历百年风雨而不锈蚀。圆明园十二生肖目前已知的八个兽首中,马首的故事最丰富,回归之路跌宕起伏。

马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十二生肖兽首喷泉主要构件之一。1759年,海晏堂建成,“海晏”一词取“河清海晏,国泰民安”之意。兽首铜像铸造完成后,呈“八”字形分列在喷水池两旁的人身石台上,每个动物就是一个喷泉机关。每天,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依次喷水,分别代表全日不同时分。正午时分,十二兽首会同时喷水。因此,这座喷泉也被称为“水力钟”。

“只要看到哪个动物吐水,我们就知道现在是什么时辰。很多人以为兽首就是水龙头,这是误解。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没有解开圆明园最大的谜团,就是如何做到动物自动更替吐水。谁的时辰谁吐水,到了中午十二点一起吐水一刻钟,完全依靠机械动力。可见当年海晏堂的科技含量还是非常高的。”午后,正觉寺文殊亭,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刘阳的专业讲解引得观众连连点头。

在刘阳看来,海晏堂不是一个简单的喷水系统,而是“将东方的时辰和东方的生肖,融合西方的喷泉和计时,是一个完美的四合一的产物”。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闯入圆明园。一场大火令“万园之园”化作废墟,十二生肖兽首也和其他无数珍宝一同被野蛮劫掠,从此流失海外。

2)为了挑合适的地方安放马首,曾转遍圆明园,设计过3种方案

家住北京王府井的王顺利上午看到马首入藏的新闻,兴奋得午饭都顾不上吃,拉上老伴就兴冲冲赶过来,想要第一时间一睹国宝风采。“我们这一辈人最大的特质就是爱国、知足、感恩。听说爱国人士帮助流失在外的文物回家,我们很激动,这也表示我们国力昌盛,不再受人欺负了。”王阿姨告诉记者,她其实也有一点小小的“私心”,儿子属马,希望沾一点马首的喜气,祝愿儿子马到功成。

“马首铜像是第一件回到圆明园的流失海外文物,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意义非凡。”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李向阳告诉记者。

他清楚记得,得知马首回归圆明园的安排后,2019年12月4日,圆明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海淀区文旅局的有关人员。大家几乎把圆明园转了个遍,就是为了挑一个合适的地方安放马首。

起初,有三个方案。一是海晏堂,那是兽首真正意义上的家,可那里如今已是一片废墟,属于遗址状态。二是展览馆,可惜面积太小,又偏居一隅,基本上处于圆明园的东北角,安全性上也不太理想。三是最终确定的正觉寺。“正觉寺可以说是当年园内唯一一处没有被全部焚毁的小建筑群,前些年又完成了保护性修缮。”李向阳告诉记者,通过实施展示提升与安防改造工程,使正觉寺具备了文物安全与展览条件。

迎接阔别多年的马首回家,需要做的准备还有很多,选址只是第一步。

圆明园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从各单位抽调人员成立马首展陈专班。“小到展品的确认,图片、视频的遴选,大到展陈方案框架的调整、修改,来来回回,光是大的修改,就不下几十次,就是为了呈现出最佳的文物展示效果。”李向阳说。

尽管圆明园只有2%的建筑是西洋建筑,98%都是中式建筑,但考虑到马首是在西洋楼附近,所以展陈第二部分“万园之园”后来做到了中西建筑比例五五开,这也是为了呼应圆明园“万园之园”的历史地位,体现其兼收并蓄的特点。

故土难离。马首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归。

在李向阳看来,马首回归,为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将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流失文物的回归事业,激发海内外同胞的爱国情怀,必将有更多有识之士投入到中华文化的保护事业中来。更重要的是,马首回归,某种意义上也承载着国人对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3)中国政府从未放弃追寻兽首的艰苦努力,七尊兽首已通过不同的方式回归祖国

文物流落之殇,是一个古老民族流血的伤口。虽然兽首下落不明,中国政府从未放弃追寻兽首的艰苦努力。

2007年8月,国家文物局获悉马首铜像即将在香港拍卖,第一时间表达了终止公开拍卖的坚定立场和促成文物回归的良好意愿,与相关机构开展合作,积极斡旋推动文物回归祖国大陆。

2007年9月,澳门爱国商人何鸿燊斥资6910万港币购得圆明园马首铜像,表示会将马首捐赠祖国,希望借此带动更多人参与保护中国文物的工作,宣扬爱国爱民族意识。此后,圆明园马首铜像在香港、澳门进行展出,为增进港澳同胞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国家文物局的协调下,2019年11月,何鸿燊决定将马首铜像正式捐赠国家文物局,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澳门回归20周年献礼。

一念在兹,万山无阻,克艰克难,回归故土。在国家文物局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鼠首、兔首也已通过不同的方式回归祖国,圆明园兽首逐步从星散到重聚。

牛首、虎首自1860年以后一直流失海外,曾现身美国的民宅作为花园的装饰。2000年,中国保利集团公司在香港的拍卖会上购得虎首、牛首和猴首铜像,这三件圆明园兽首铜像现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

2003年何鸿燊先生出资从美国藏家购回猪首铜像,赠予保利艺术博物馆。

2008年10月,法国佳士得宣告将于次年拍卖鼠首和兔首,估价均为800万至1000万欧元,总价高达人民币2亿元。这次拍卖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外交部、国家文物局发表公开声明表明中国政府立场。

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鼠首和兔首。鼠首和兔首现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截至目前,圆明园十二尊兽首铜像中,龙首、蛇首、羊首、鸡首、狗首尚下落不明,等待进一步发现。

“马首归园,昭示文物追索新方向。”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表示,对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生效前,历史上因战争劫掠、文化掠夺、非法贸易等原因流失的文物,如何开展追索返还,国际社会依然缺乏法律基础和普遍共识。“中国政府坚定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支持非法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国,愿和国际社会一道,将促进历史流失文物返还作为重点方向,推动文物流失国与文物流入国相向而行,共同探讨妥善解决历史问题的有效途径。”

4)70多年来,我国已成功促成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

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

由于历史的原因,近代以来,中国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将遏制文物流失、抢救重要国宝摆上重要议程。

近日,一架载着68件文物的国际航班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流失英国25年的文物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也为我国25年不间断的走私文物跨国追索行动画上圆满句号。

这漫长时间跨度,凸显流失海外文物“回家”之路的艰辛;对这68件文物从未放弃的追索,正是我国始终以坚定的决心推进文物回归的一个缩影。

“对于流失文物,从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的态度就是‘凡是国宝,都要争取’。”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邓超表示。

邓超告诉记者,国际流失文物追索的基本依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公约规定,缔约国之间禁止进口“博物馆或宗教的或世俗的公共纪念馆或类似机构中窃取的文化财产”,如果发生非法进出口文物的事件,要采取适当措施收回并归还此类文化财产。1997年,中国加入了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

对于国宝流失之殇,中国感同身受。在世界舞台上,中国政府坚定支持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国,积极推动“1970年公约”、《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的推广、改革与完善,与23个国家签署追索返还双边协议,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文明古国的历史担当,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文物返还国际秩序,贡献着中国实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变初心,各级政府保护国家文化遗产的坚定决心,中华儿女守护民族根脉的赤子之心,国际友人尊重中国文化权利的友善之心,汇聚成护送文物回家的磅礴力量。”文殊亭马首铜像专区,以“筑梦之基”为文物回归写下了注脚,新时代塑造了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新的文物追索返还格局。据统计,70多年来,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我国已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

5)中国流失文物回归之路,也是国家走向复兴的巨变之路

160年前,圆明园——这座曾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的皇家园林在浩劫中轰然倒下,绝大多数的建筑被夷为平地。今天的海晏堂早已是荒草萋萋的遗址,空余残迹令人感喟神伤。

圆明园兽首本身已是珍贵文物,但它的价值又远超出文物本身的意义——兽首永远铭刻着圆明园的悲剧命运,记录一个曾经辉煌的古老民族的坎坷与屈辱。因此,每一尊兽首的回归,都是国人关注的焦点。

“上午活动结束后,我觉得,马首已经不再是那个被掠走的构件了。在回归过程中,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都在不断被充实,被升华。回到圆明园的马首,是精气神焕然一新的时代杰作。这就是我理解的中华文化新辉煌,走出悲壮,走向昂扬,文化自信,屹立东方。”邓超说。

颠沛流离160年,回归圆明园的马首,不再是皇家园林的私藏,而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归来不是终点,如何做好文物利用下半篇文章,发挥其独特作用,丰富公众文化生活,才刚刚破题。”刘玉珠表示。

中国流失文物回归之路,也是国家走向复兴的巨变之路。一次次归来,一次次梦圆,激扬自信,凝聚力量,塑造出新的文物追索返还格局,书写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时代华章。

今日之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那段江山动荡、生灵涂炭、面对劫掠却无可奈何的历史,绝不会再重演。历经沉沦与觉醒、奋斗与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是望得见桅杆尖头的航船。

“骏马”归园,而那些尚流落在外的重要文物,我们也必将永不放弃,继续追索,迎接它们的回家。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