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长安画派三巨匠:何海霞与石鲁、赵望云

2020-11-27

何海霞

何海霞(1908—1998),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书法家,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的专业画家;满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

1908年9月生于北京,其父母酷爱文艺,对少年时代的何海霞影响颇深。何海霞幼时即喜爱书画,青年时期曾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1924年拜韩公典为师,1934年拜张大千为师,随其游历山东、四川。

德风堂考藏何海霞山水作品欣赏

何海霞随张大千习画期间,饱览了中国古代名画并大量临摹了宋、元、明、清时期的绘画真迹;1936年,他与齐白石、张大千、于非闇在长春、大连等地举办作品联展。

1950年春,何海霞从四川返回北京时滞留西安,经应聘到市卫生局卫生宣教馆任职。从事着用水粉画、美术字宣传工作。如果说拜师张大千是何海霞命运中的一次大好转机,那么在此时此刻结识到石鲁和赵望云无疑是幸运之神的再次着顾。

德风堂考藏何海霞山水作品欣赏

“我在陕西的三十年,思想艺术上得到石鲁、赵望云的帮助,这是我艺术生活实践所难得的良好机缘。”直至晚年的何海霞在提到石鲁时敬佩感激之情人无以言表,他称石鲁是其自张大千之后的第二位老师。

赵望云

赵望云,河北省束鹿县人,长何海霞两岁,1942年迁居西安。执着于对“确定了从事中国画改造的志愿”的追求,自发的实现了从一个平民艺术家到人民艺术家的转变。

石鲁

石鲁,四川省仁寿县人,1949年随文协迁居西安工作。石鲁早年就读东方美专,受过西洋画风潮的影响,曾尝试用素描加水墨改造国画的道路。后来的人生经历使他脱胎换骨的完成了从一个自由艺术家向革命艺术家的转变。

1956年,何海霞由石鲁、赵望云推介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重新回到专业画家队伍的何海霞,对这份新的工作和新的身份是渴望已久的。这是一次令他感到光荣和自豪,再次找回自信的转变。他热爱这份工作,这里浓厚的专业创作氛围、还算优越的创作环境,更是他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

德风堂考藏何海霞山水作品欣赏

处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何海霞,也为“时代变了,新旧两个不同社会,对老一套的旧观念要改变比什么都艰巨困难。艺术的革新使痛苦的,它首先要不同程度的否定和修正原来认为是绝对正确的审美标准,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

对于刚刚加入西安美协的何海霞,石鲁不仅是他的上级领导,亦是他革命艺术思想的启蒙者。何海霞虽然年长于石鲁,但在那样一个经历过严酷的革命斗争洗礼,革命意志坚定、革命抱负远大的石鲁面前,显然是一个革命幼稚者。

德风堂考藏何海霞山水作品欣赏

在石鲁的帮助下,何海霞满怀着对祖国人民和大好河山的爱恋之情,终于明确的认识到自已的作用,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凭着一个艺术家的真诚和良知,勇敢的肩负起对社会和人生的责任,取实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何海霞开始尝试用其善长的传统绘画语言表现生动的现实生活。面对生活何海霞并不觉得陌生,新气象中的大自然使他享受到无限的美感,新时代的生活场景令他充满激情。

德风堂考藏何海霞山水作品欣赏

在“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的艺术方针的指导下,何海随同赵望云、石鲁一行,走遍了陕西南北。他被宝成铁路修筑线上惊天动地的场面吸引着,还被西坡工地工人们热火朝天的于劲感动着。在山坡上俯视写生时,雨水打透了他的画面,泥流几乎淹没过他的膝盖。

艰苦的生活条件,危险的自然环境没有撼动他创作的决心,记录下这感人的劳动场面,去激励,鼓舞全国人民是他的责任,在创作中探索国画语言新形势,发展新方向是他的使命。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