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网红展摆拍到底有多野?

Image 2020-11-24

哪怕身边没有混艺术圈的朋友,你大概也对不久前上海热热闹闹的艺术周有所耳闻,甚至可能靠着刷朋友圈完成了一次“云看展”。

在这一次的两大展览西岸艺博会和ART021上,网红密度已达每平米五只脚,他们在有限的空间里留下一张张看展倩影,为集满九宫格朋友圈素材使出全力。在如此高涨的拍照热情下,任何一个适合摆拍的艺术角落都很难成为漏网之鱼。

“看展五分钟,拍照两小时”——如果你也有过在一件作品前(翻着白眼)等待网红拍完照才能认真欣赏的经历,就知道这句话完全没有使用任何夸张的修辞手法。

不必取阅展览手册,直奔热门打卡点,“咔咔咔”,摆几个pose换几个表情,修图,发送朋友圈。大功告成,从进馆到出馆都不用半小时。

至于艺术家是谁?展览主题是什么?刚忙着拍照,没注意。

他们对艺术家名字和展览主题最熟悉的时刻,发生在撰写朋友圈文案的时候,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核对,拼错了就丢人了。

可仔细看,这配图怎么9张有5张都是他/她自己的照片呀?

——这是大多数网红们打卡展览的routine。即便你从来没有在展览摆拍过,社交平台上形形色色的展览打卡攻略也能让你多少摸到网红们拍照的一些门路。

比如绝对不看镜头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风、宛如检查美术馆灯泡的“仰头冥想”风、各种夸张动作的“瑜伽舞蹈健身”风、人只占照片十分之一的“高级性冷淡”风、以及最为原教旨主义的“假装认真看展”风——言外之意是:虽然我是来拍照的,但也有认真接受艺术熏陶哦。

在小红书上,不仅有展览的拍照打卡点一览,还附有详细的妆容、穿搭建议:

比如teamLab这种光影酷炫的展就尽量穿纯色,让花朵的图案包围整个身体;但是像光线昏暗的展览,就要穿着反光材质的衣服,妆容以drama的欧美妆为佳。

不过在三次元现实世界中,网红展摆拍这件事并没有社交媒体上展现得那么岁月静好。为了拍到一张好看的照片,时髦男孩女孩们付出的努力令闻者落泪,听者伤心。毕竟普通人不过是安静如鸡地看完了一个展览,而网红们从出发前到结束后的每一个时刻都不能松懈,兢兢业业完成拍摄任务。

性冷淡风外墙也是绝佳摆拍地点

某画廊工作人员ABC就见识过网红摆拍到底有多野,她和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艺术家在我们画廊办展,他的作品主要是以玻璃为介质的,很容易沾到灰尘,所以我们在画廊门口贴了告示‘禁止触摸’,并在作品前面加装了防护栏。

当时来了一个网红跨进防护栏去拍照,把头伸到作品里,还用手捧着那件作品,把指纹都留在了艺术品上。因为她的行为真的太夸张了,所以我当时就很礼貌地请她出去。但她立即点开大众点评的网页质问说,为什么别人都能这样拍而她不可以?我就耐心解释说,这些不文明的拍照行为也是不对的,并且我已经提醒过他们了。

但是她没有理睬,还扬言要投诉我。闹到后来,我们同事也出面了,看了监控,这位网红的拍照举止的确过于大胆,所以同事就说了她几句,结果她直接就哭了。我们也没办法了,就不再说什么。没想到,她回到展厅,含着泪继续把照片拍完了——我真的非常敬佩她。”

但是这类夸张的事件在ABC的从业经历中不是个例,她告诉我们,曾经还有网红拖着一大箱行李的衣服来拍照,在遭到馆方拒绝后,直接在大众点评上给了该画廊差评。

另一位艺术界从业者花仔也和我们分享了她的见闻,“在某个展览上,艺术家设置了一个和展览作品相呼应的部分,有许多圆形灯泡垂下来的设计。当时我看到有人为了在照片背景中营造灯光摇曳的感觉,把灯泡当作钟摆一样,一个个推动。”这让她挺无语的,“一方面,很容易把这个作品弄碎。另一方面,也很容易砸到附近其他观众。”

所谓“网红展”,大多指出片率高、并能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二次传播,引来更多人打卡的展览。

无论是国内外,谈到网红展的发展,就绕不开社交媒体。像teamLab的“花舞森林”这种现象级的网红展,哪怕你没有亲临现场,一定也在社交媒体上完成了在线看展;而像油罐美术馆、PSA、木木美术馆等等网红展馆,想必你也非常熟悉了。

木木美术馆“锡人的心脏”

对于一场展览或一家展馆而言,如何才能成为网红?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值不值得为它发一条朋友圈”。任何一个有潜力成为网红的展都是Instagrammable的,或许在国内的语境下,这个词应该换成Redbookable ——即能够为用户提供能轻易获得点赞的图片。

那么为什么去网红展拍照,会成为一种当下最时髦的生活方式?

答案显而易见,比起认真读一本书、用心看一部电影所耗费的脑力,在一场展览“咔嚓”按下一张好看的照片显然容易得多,高效得多。

“高级感”这个词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经历了一轮万金油般的过度使用后,已经由盛而衰,但是对于高级感的追逐,却从未从热衷于展现自我的年轻人心中离开。

但实际上“网红展”是一个很笼统的称呼,其中涉及的概念非常复杂。在可以被称为“网红展”的展览中,既有纯商业展览,也有正儿八经的艺术展。

比如你一定在朋友圈刷到过的美国艺术家James Turrell,他一直致力于利用光线进行创作,在美术馆的空间里构建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感官世界,他的作品也因为出片效果高级而站在了朋友圈——这一遥远东方社交媒体的鄙视链上层。

再比如去年大火的丹尼尔·阿尔轩的《现在·在现》,又或是你更熟悉一些的草间弥生、伊夫·克莱因……他们都是真正的艺术家,只是因为作品本身适合拍照而使得展览跻身网红之列。

不同的艺术家对于展览打卡的态度不尽相同。

“有的艺术家是非常鼓励互动的,甚至会把拍照这个动作构思在创作里面的,”花仔提到,近年艺博会的时候有很多带镜子的作品,就是把观众的拍摄也纳入了其中;ABC也在采访中和我们提起了之前在外滩美术馆进行的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的展览,“艺术家鼓励大家去拿他放在展厅里的东西并带回家,这是艺术家自己的理念,是在纯粹的艺术范围内考虑这个事情。”

“但也有艺术家会觉得自己的作品跟观众拍照没有任何关系。”花仔说。

而另一类网红展,则是纯商业的展览,比如出现在各大商场里,靠收取门票来营利的网红展。这一类展览从诞生之初就是奔着成为网红而来的,在展览现场的一切,都是为拍照而服务的。

2016年,快闪展览冰淇淋博物馆在美国创办,热门异常,曾创下5天内门票一抢而空、20万人进入等待名单的纪录。即便门票价格高达38美元(约270元人民币),却依然一票难求。

2020年,冰淇淋博物馆又宣布将在纽约重开。看看那些在这里打卡的照片你就能明白为什么红了四年,冰淇淋博物馆依旧人气爆棚——实在是太出片了。

冰淇淋博物馆,馆内 VS 馆外

而在国内,早在几年前就有3D视觉展引起打卡热潮。几年后的现在,类似不可思议解压馆、孤独的泡面、失恋博物馆、棉花糖与白日梦等实际上并无多少内涵的展览,依然能够在朋友圈刷屏。

失恋博物馆

虽然泡面真是人间美味,但是这个“孤独的泡面”展是怎么回事?

除了以上两类网红展,近几年还有第三类“网红展”大行其道,即山寨展览。

从2018年四月起,深圳、广州、武汉、上海等各个城市都出现了草间弥生和村上隆的虚假展览,展览中展出的也是粗制滥造的赝品。

兰登国际的大型装置雨屋自2012年诞生起便声名大噪,各地都出现了山寨“雨屋”,打着伦敦巴比肯、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里那个著名的装置艺术名义进行欺诈宣传。

在和几位艺术工作者的对谈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网红打卡拍照”这件事情上,美术馆们并非都一致站在反对的战线,相反地,一些美术馆甚至会鼓励网红们打卡。

一位艺术从业人员小白告诉我们,他此前供职的一家艺术机构为了吸引人流打卡而做了许多举措,比如特别设计一些拍照打卡点,也会做kol的专场展览,办一些年轻人的party,“对于私人美术馆来说,盈利还是很重要的,要保证它之后能继续活下去。”小白说。

今日未来馆“.ZIP未来的狂想”展览现场

他目前供职于另一家美术馆,这家美术馆也不排斥网红打卡行为,但却是出于另一层原因。

“中国人对于美术馆的热情普遍没有那么高,上海当然还好一些,通过打卡的传播,能吸引更多的人走进美术馆,不管他对展览懂10%也好,50%也好,至少知道了有美术馆这样一个空间。”小白说,他提到自己所在的美术馆正在考虑开通官方小红书账号,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向年轻一代宣传艺术展,也许还会使用时下流行的话术。

对于大型美术馆而言,“艺术的公共性”始终是难以回避的话题。

几个月前,关于红砖美术馆没收学生速写本的事情就曾引起讨论,扣下速写本的工作人员认为,观众带速写本进去,会让别人以为美术馆里可以写生,观感很不好。

而后红砖美术馆官方发布通告称,“写生活动是需提前三个工作日进行电话预约,并且在美术馆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进行”。

红砖美术馆

对此,小白反问我们,“美术馆既然是一个公共的空间,为什么别人不能进去拍照或写生?——当然前提是你得遵守美术馆相关规定以及观展礼仪。”

“美术馆到底是谁的?不能因为我们可能对于网红有一些刻板印象,就把他们全部拒之于门外。美术馆是对所有人开放的。”

相对而言,美术馆也拥有较为完善的安保系统与运营体系,可以最大程度上杜绝网红触摸展品的行为。

但也有对于“网红拍照”持绝对反对意见的。

“我们是不需要流量的,”ABC很直接地告诉我们,“再说了,网红引来的流量是和他物以类聚的人,那些我们不会欢迎的打卡爱好者,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流量。”

她目前供职于一家商业画廊,展览的日常运营相对公立美术馆而言没有那么完善,因此出于对网红拍照会损害艺术品的担忧,她对网红打卡这件事表现出极度的反感。

当网红们作出一些过火的拍照行为时,ABC都会上前劝阻,但常常会碰壁。“他们觉得自己是顾客,把我们当成服务员,要为他们服务,”ABC说,“大多数人的态度是,‘我摸一下又怎么了’,也有些网红态度蛮好的,你第一次提醒,他可能说不好意思,下次注意,但过了10分钟再去看,他还是在摸,提醒了也没有用。”

不过在一件事情上,公共美术馆和商业画廊却达成了一致:禁止商业拍摄。

在此之前,美术馆和画廊是淘宝店主们拍摄卖家秀的绝佳选择。

带上摄影师,在场馆厕所换衣服,只需要花上小几百的门票钱,就能从开馆拍到闭馆,把一季新款一次性拍完,十分划算。

但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侵犯了作品的商业权益;而对其他看展观众而言,网红们一套套衣服换着拍,也会影响到他人的观展体验。

“现在看到拖箱子来疑似是拍淘宝的,我们就会劝退。”美术馆工作人员bobo告诉我们。

美术馆对于“网红拍照”的态度,也向策展人和艺术家提出了新的命题:要不要在创作时,纳入一些更容易传播的视觉元素?要不要在策展时,设置一两个适合拍照的打卡点?要不要在考虑艺术性的同时,也平衡一下大众的接受程度?

这样的问题,每个搞艺术的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正如艺术从业者所说,“网红拍照”或许是能最快吸引年轻人走进美术馆的方式,只是吸引过来后,接下来的艺术教育如何完成,才是真正亟待思考的问题。

否则,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还会不断上演。笔者就曾在某艺术展现场,见到有人在艺术家的生平介绍板前摆拍不已。

在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的《忆所》展上还闹出过更大的笑话。

展览现场,在星星点点的灯光中,天花板上垂下一张张在二战中去世的犹太人遗像,艺术家希望通过这件展品来探讨“死亡”和“人类境况”的话题。

然而没有仔细阅读展品说明的人,把这当作了美轮美奂的背景板,摆起了pose,和六老师的灵堂卖片异曲同工,他们实力演绎了什么是“坟头摆拍”。

采访 & 撰文:醺子

部分图片来自视觉中国及东方ic

其余来自美术馆官方微博及网络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