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笔墨丹青,台山两位古稀老人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2020-11-23

走进文化长廊,品味非遗侨乡

海宴镇、汶村镇

历史上统称为海宴都

当地重视教育兴习书画

素有“书画之乡”的美誉

书画传统也沉淀出了源远流长的非遗艺术

我们一起走进书画之乡

探寻海宴汶村书画的传承之路

书法

“挥毫凤舞千山秀,泼墨龙飞万水明。”走近汶村书画会,入眼是红底褪色的门联,纸上笔墨苍劲有力,不输分毫气势。今天,我们要拜访一位古稀老人,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艺术家。在生活条件并不优渥的年代里,他靠着一本字帖、一支毛笔和一叠报纸,开创了自成一派的书法风格……

曹德平,1944年出生于台山汶村,初中学历的他现任汶村镇书画协会会长。看曹会长的字,与其说是“写”,倒不如说“画”来得贴切,落笔遒劲有力,一气呵成。虽然曹德平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书法教育,但生长在墨香悠远的汶村,受母亲的教导和乡里书画氛围的熏陶,他自记事起便握起了毛笔。

背山靠海、田野广阔的海宴汶村一带,民俗文化兴盛流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当地人在辛勤劳作的同时,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酷爱以书会友、以画传谊。经过长期发展,海宴汶村衍生出具有地方历史特色的书画艺术。改革开放以来,当地经济、文化建设飞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海宴汶村书画因此抓住了发展机遇,汶村镇率先成立民间书画协会。在此背景下,曹德平遇到了他书法路上的良师益友——书画协会第一任会长杨达初。上世纪八十年代,彼时曹德平正值壮年,在家务农。老会长见他时常来协会观赏字画,得知他热爱书法,便送给他一本隶书字帖。

但随着子女成长,家庭开支日渐增加,曹德平只好放下锄头和毛笔,到外地打工谋生,书法一事也不得不就此搁浅。然而曹德平明白,他始终放不下心中的炽热,在大城市漂泊四五年后,他决定回乡耕读。2010年,曹德平从老会长手中接过汶村书画协会。去年正好是汶村书画协会成立的35周年,40多名会员送上祝福。对于乡镇协会来说,这个人数并不算少,但在海宴汶村书画发展最鼎盛的时期,汶村书画协会多达百人,如今人数锐减过半。

虽然海宴汶村书画在改革开放之初,并未像其他侨乡传统文化那样遭受时代冲击,反而获得发展良机,但这并不意味着书画文化的传承无后顾之忧。随着信息时代的更迭,新兴文化对传统书画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防止本土文化出现更严峻的断层现象,2018年,海宴汶村书画被列入台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曹德平在内的数名书画艺人入选非遗艺术传承人,其中年纪最小的苏文靖今年25岁,是老艺人们看着长大的孩子。

从小热爱书法的苏文靖在高考的分岔口上,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但却是旁人口中的热门专业。本科毕业后,她在“就业”与“待业”中徘徊,经历过一段迷茫期。那时,她遇到了她的书法老师陈永茂。

翻开书画协会的作品选集,苏文靖六岁时的作品仍刊载在册,然而环顾四周,已不见当年与她同窗练字的伙伴。作为书画协会为数不多的青年力量,苏文靖意识到落在自己肩上的传承重担。在镇府以及书画协会的支持下,她与老师合作开办书法班,为汶村培养更多传统文化的接班人。

绘画

海宴汶村书画涵盖了“书法”与“绘画”。在汶村,绘画艺术大致分为两类,国画与壁画,后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为时兴。今年72岁的谭松宽年轻时曾是村里的建筑画匠,父辈皆从事建筑绘画工作。

谭松宽自小跟着长辈学习壁画,对绘画有着浓烈的兴趣,年少时曾拜师学习了国画和水彩。然而,在那个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里,学习绘画谋生技能易,但接受系统的美术教育对谭松宽而言却是奢望。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谭松宽早早地继承父业,画壁画谋生。然而当时的高空绘画并不像现在有充足的防御措施,维系画匠生命安全的仅仅是一根麻绳,每次作业都是对勇气的考验。

即使心惊胆战,但这毕竟是谭松宽热爱的事业,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然而到了七十年代末,汶村壁画热潮消退,谭松宽因此失去了他的壁画工作,只能转投建筑行业。但他从未放弃对绘画的热爱,并在此期间练就了精湛的国画技巧。1998年,汶村书画协会邀请他担任协会美术指导,年近半百的谭松宽再次迎来了他的书画传扬之路。

传承

近年来,海宴、汶村镇府依托文艺社团中心大力开展书画宣传活动,多次举办面向社会的书画大赛,推广传统书画艺术。镇府、中小学积极配合组织“书画进校园”活动,邀请书画名家入校为孩子们普及书画知识。

非遗传承路漫漫,古今相接度年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在物资匮乏的岁月,人们兼顾生产生活与精神追求,满腔热爱汇聚成一方水土的文脉。海宴汶村书画传承的不仅是工笔技法,更是字画背后蕴涵的笃学不倦、百折不挠的历史精神。笔墨丹青,薪火相传,未来,海宴汶村书画将有怎样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