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这里是岭南建筑之冠!聚集清末雕刻艺术的璀璨殿堂

Image 2020-11-23

一直以来,广州在外地人的印象里都是现代摩登的形象,其实西关地区还有很多充满历史感的角落。广州地铁一号线有个站叫陈家祠,很多外地人选择在这里下车,因为地面上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同名建筑。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历经四年,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宗亲合资兴建的族祠。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集中了广府建筑装饰艺术大成,其上的“三雕两塑一画”,即石雕、木雕、砖雕、灰塑、陶塑、壁画,造型生动、工艺精美,是公认的广府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杰作。

它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陈家祠堂坐北朝南,迎合“天下衙门朝南开”的说法。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以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主殿堂的雄伟气概。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广府砖雕既是建筑的一部分,又是室内外重要装饰品之一,雅致的砖雕富于书卷气,能很好地改变墙体单调呆板的观感,在较为上档次的广府传统建筑中应用广泛。最初,它仅出现在建筑的局部,如窗花、墀头、神龛边框等地方,作较简单的装饰点缀;后来,出现了组合式的大型砖雕,用于照壁、山墙上壁、大门两侧壁面、门楼、门檐、柱头等大面积墙体的装饰,大者由百余块砖雕组成,用材以东莞精炼烧制的水磨青砖为主。雕刻对象有人物、花鸟虫鱼及瑞兽佳果等,多以民间故事、吉祥祝福等为表现内容。

陈家祠的砖雕艺术,主要在外墙、墀头、檐下等处作为装饰。在正面外墙上的6幅大型砖雕,均由质地细腻的东莞青砖精雕细刻拼接而成,是同期建筑中少有的大型砖雕。其中东面墙居中的是“刘庆伏狼驹”,西面墙的是“梁山聚义”,两幅砖雕均高高1.75米,宽3.6米。分布在这两幅巨型砖雕的两边,还有各有两幅砖雕雕塑题材图案,分别是东面的“百鸟图”和“五伦全图”,以及西面的“梧桐杏柳凤凰图”和“松雀图”,这四副图案宽3.4米、高1.65米,图的两旁还雕有不同书体的诗文,让初见陈家祠的人第一眼就看出它的不凡。

陈家祠石雕装饰代表着晚清岭南民间建筑精雕细琢,装饰华丽的社会风尚,但在有些石材构件上并没有过份雕饰,只是打磨光滑,把线条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既有装饰效果也不喧宾夺主,精雕细琢与简单装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岭南民间艺人奇思妙想和精湛技艺的有机结合。

木雕艺术的起源时间已经难以稽考,比较可靠的说法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但众所周知的是木料耐久性没有石料那么长久,因此,远古时代的木质材料佐证很少。汉代的《三辅黄图》记载过长安未央宫前殿是“雕楹玉碣,重轩镂槛”,这是较为靠谱的文献记载了。

木雕种类纷繁复杂,各大流派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工艺风格。东阳木雕诞生于宋代的浙江东阳,擅长雕刻,图案优美、结构精巧。清代乾隆年间,被称之“雕花之乡”的东阳地区,竟有400多名工艺师被召进京城,修缮宫殿;乐清黄杨木雕从清代中期起就成为中国民间木雕工艺品之一,以雕小型黄杨木陈设品而闻名中外;广东金漆木雕起源于唐代,它用樟木雕刻,再上漆贴金,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从文化内涵上来说,陈家祠的砖雕不仅是传统吉祥文化的写照,也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它受到了儒学、道教、佛教等文化影响,甚至基督教的天使形象,也被融进了这座古老的建筑之中。陈家祠的砖雕,把岭南建筑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来源:游行迹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