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只因热爱,每个人都在追寻自己心中的那匹“马儿”

2020-11-19

因为喜欢一首歌曲,为了寻找原词,我胆大地与有名的词、曲作家,甚至歌唱家进行了联系;通过报纸,还得到一些远方歌迷的真诚援手……当年的热狂,今天想来,似乎有着不可思议的幼稚,可那种不管不顾的痴迷作为,每每回忆,仍让人心动不已。

马儿啊,你慢些走

马儿啊,你慢些走,

我要把这迷人的景色看个够。

肥沃的大地,好像是浸透了油,

良田万亩,好像是用黄金铺就。

没见过青山滴翠美如画,

没见过人在画中闹丰收。

没见过绿草茵茵如丝毯,

没见过绿丝毯上放马牛。

没见过万绿丛中有新村,

没见过槟榔树下有竹楼。

没见过这么蓝的天,

这么白的云,灼灼桃花满枝头

……

马儿啊,你慢些走,

这一条林荫小道多清幽。

别让马铃敲碎,林中的寂静,

你看那姑娘,正在楼前刺绣。

路旁的小溪拨动了琴弦,好

像是为姑娘的歌声伴奏。

晚风扬起了温柔的翅膀,

永远随着我的马儿走。

祖国啊,我爱你多采的风姿,

我想看个够,总也看不够;

祖国啊,我爱你美妙的声音,

我想听个够,总也听不够。

追寻缘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常在脑海里重温一首有名的歌曲:《马儿啊,你慢些走》。当时,物资等方面的匮乏今天难于想象,连个歌页也不易见到。爱好,便顺着不知何时得来的印象,随口就唱起来:“肥沃的大地,好像是浸透了油……”“没见过青山滴翠美如画,没见过人在画中闹丰收。没见过绿草茵茵如丝毯,没见过绿丝毯上放马牛”……

那般画面美艳,异样鲜活,略带夸张的情景,如在眼前,让人无限神往。曲调,是明亮抒情,是婉转悠长。每一个拖腔,虽然唱不好,可一下子便带动了内心深处的情丝,使人变得清柔,连绵又亮爽。这些似乎先前在哪儿藏着,是歌曲唤醒过来,由此永驻。

到了八十年代末,一次单位演唱活动,我把自己喜欢的这首歌,推荐给一个自诩能独唱的歌者。人家让找来词曲熟悉一下,我便很快寻出一本当时的歌曲集,复印了一份送去。可那天试排,他一张口,我立刻说他唱错了。什么“场院上男女民兵练武艺,田野里干部社员同挥锄头……”怎么这样?他说,歌词就是这样写的呀。我扯过那张歌页,一看,傻眼。怎么成了这样:

“劳动歌声唱遍了田野,响彻了山头……没见过一队队汽车云中走,没见过千里平川跑铁牛,没见过渠水滚滚山上绕,没见过天旱水涝保丰收;没见过深山密林修工厂,没见过公路通到深山沟……”

不对不对,原词不是这样的。虽然不怎么会唱歌,可当时娱乐活动少,瞎哼哼,歌本倒买了几部。寻出,一翻,不对;再翻,不是。难道记忆出了问题?我们单位图书馆规模有限,可也有不少歌曲集,一一寻翻。不料,都是购存不久,全是上面歌词。

又去问了几个平素爱唱的人,他们存的歌本,依然如故。其中几个人,也说听过原来的歌词,可就是找不出当初模样。我注意到歌页上词、曲作家这样标注:李鉴尧原词,生茂曲。可有的后面,有一个“集体改词”的标注。看来,我们见到的都是这个“改词”版本。

不是我记忆失误,一定有那打动过身心歌词的,不会错的。当时眼界窄,寻找信息来源方式极有限。无奈之时,我便写了一篇千字短文《还在寻找那匹“马儿”》,述说我曾经记忆的美好歌词,以及今天寻找不到的失望。文章结尾:“可眼下,我还得找,找我心中的那匹‘马儿’。”

看来我算不得这首歌的发烧歌迷。小文章1999年元月在上海《新民晚报》刊出后,通过编辑部,很快就有歌迷给我提供来《马儿啊,你慢些走》原词。江西南昌的一位江姓歌迷说,他在《中国名歌201首(独唱歌曲)》一书中,找到了“李鉴尧词,生茂曲”的那匹抒情优美的“马儿”;上海公安局金山分局交警支队的歌迷彭跃农,还特别忙中偷闲,从家藏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歌本里寻出,为我打印出了原词的全文……这番热情,这么具体的提供,颇可见出这首歌曲为人们喜爱的程度。我之前的寻找无果,是我的视野有限。

因为上海彭跃农留有地址,我心生“贪”念,发信一封,不仅仅歌词,还希望他能把词曲配合的歌页,也一并提供。彭先生对我的信函感到惊讶,不过是因为所居两地距离的遥远:“真不敢相信这匹‘马儿’是从陕西跑来的,我原以为近在咫尺,谁知这‘马儿’一奋蹄,竟然在上海陕西跑了个来回。”因为感念他的善意,我把这封信完整保存了二十多年。当然,信中附来了歌页复印件。当时各方面条件有限,复印有些发黑,彭先生还因此“望谅”,这份认真情谊,实在不敢辜负。

与生茂通信

虽然有了这么些收获,可我的“野心”也被激发起来。原歌词作者李鉴尧我不大熟悉,可作曲家生茂谱写的歌曲,我却听唱过不少。远一点的有《真是乐死人》《马儿啊,你慢些走》,稍近些的有《看见你们格外亲》。我们在农村插队时常常一路走一路演绎的《老房东“查铺”》,他与人合作谱写的《长征组歌》……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深情作品。虽然多位歌迷已经助益了我,可我却想知晓歌曲作者对此的反应。在我心中,用曲谱打动我们的情感,提升人们精神的作者,该多么了不起。对于擅改的歌词,他们恐怕也难于认同吧。于是我怯怯又冒昧地把自己的小文章寄往北京,寄给自己心仪的作曲家生茂先生。

有一段时间,没有回音,我很是失望。大约地址没写清楚(只是寄给单位),或者作曲家不屑理会一个远地的歌迷。当年7月,收到一个北京的邮包。封皮署着“生茂”,大兴奋。原来,生茂先生已经离休,不在单位战友歌舞团住了。我的信,几个月后才转到他的手里。生茂先生不仅回复了我,还告知了我歌词作者李鉴尧的具体地址,与这首歌曲相关的,是赠送我一册包含有《马儿啊,你慢些走》词曲的《生茂歌曲选》签名本。

这部《生茂歌曲选》,收录了他创作的歌曲两百多首,这还不包括一些与人合作的《长征组歌》等有影响的歌曲。在其中,我又见到了多首先前熟悉的歌曲,原来它们也是出自生茂笔下。在我这个外行想来,一个人,一生中有一两篇作品为人记忆,已经十分了不起了,生茂先生,从“歌曲选”看,居然创作有这许多人爱听传唱的歌曲,勤奋,天才,这两者缺一不可吧?

与李鉴尧通信

按照生茂先生提供的地址,我向在遥远春城昆明的李鉴尧先生寄去一函,其中附上了报纸刊发的那篇《还在寻找那匹“马儿”》。很快,我收到了李鉴尧长达三页的复函。对于我文章中略加引述的“集体改词”,李鉴尧首先回应:“只要稍有美学知识和懂得创作规律的人,都能看出改词的拙劣和‘左’的文艺思想的影响!”在信中,李先生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马儿啊,你慢些走》歌词的创作情形。

1961年,在省文联任职的李鉴尧到西双版纳州传达文艺工作指示。在这里,他又深入生活,进行了短期的采风活动。美丽的西双版纳景致和人们的劳动生活情景,极大地感染了李鉴尧。很短时间内,他便创作出一组《西双版纳诗钞》。“诗钞”中的一首短诗,便是后来名闻遐迩的《马儿啊,你慢些走》。

说起这首诗,李鉴尧有深切的记忆。当时,他在一位青年作家的陪同下,去勐海勐遮参观。一路上只见绿草如茵,铺展远去;蓝天白云下,农田肥沃,庄稼茁壮,随风飘摆,引人心动;道边竹楼,行行桃花深红浅红,烧人眼睛,道边竹楼上女子织布刺绣,乡间行走的傣族姑娘随意却轻曼的歌声,仿佛一幅幅大地图画,让人无限流连。诗人坐在马车上,一路听着马蹄“嘚嘚”马铃儿“叮当”,马儿走得并不快,可置身美景之间的李鉴尧却觉得马儿跑得“快了”些。他希望时间慢一点,马儿慢一点。一个金色的题目在脑海中自然地浮现出来——“马儿啊,你慢些走,慢些走”……

回到驻地,李鉴尧抑制不住胸中激荡的诗情,在一盏油灯下,挥笔疾书。很短时间,一首注定传世的诗歌顺利诞生。这首诗作,与其他数首写于这片黄金土地的诗歌一起,合为一组,以《西双版纳诗钞》为名,送去了《边疆文艺》杂志。

很快,这首短诗随着《西双版纳诗钞》,发表在1962年2月号的《边疆文艺》杂志上。诗作发表后,马上受到读者喜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由我国第一代著名女播音员潘捷朗诵,经过配乐,制作成又一种形式的作品。节目播出之后,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同志听到播音后,立即找来诗歌原作,敏锐的音乐人感到,这是可以创作出好歌的诗作,他们便把它介绍给了著名的作曲家生茂。

生茂是解放军战友歌舞团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创作,常常运用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据介绍,生茂不断在祖国各地采风,访问民间歌手,采撷民间音乐素材,这使他获得大量丰裕的创作资源,激发出源源不断的音乐灵感。接到李鉴尧这首《马儿啊,你慢些走》诗歌时,生茂正在河北遵化地区深入生活,他随即来到西双版纳采风。因为李鉴尧诗歌中有显著的边地傣族特色,譬如原诗中有“这时候正是北国寒冬雪漫天,勐遮坝的桃花灼灼满枝头。”“别让马蹄敲碎了村寨的寂静,你看那傣族姑娘正在低头刺绣……”生茂便采集了部分傣族民歌,以其中旋律曲调,构思写出了初稿。但是,这一初稿并不令人满意。内行人认为,歌曲初稿没有充分反映出傣族曲调的风味,也不像云南汉族歌曲的特点,作曲家生茂也觉着没有发挥出他的对北方音乐熟悉的长项。听取大家看法后,生茂希望李鉴尧能够改动诗句,考虑删去傣族地区的字眼,使其更加具有广泛性。

大家的意见使得李鉴尧有些心疼。这组《西双版纳诗钞》中,他最钟爱《马儿啊》,让他亲手修改自以为完美的作品,实在难以接受。可当时是作为“任务”布置下来的,他只好接受。正修改之时,一位领导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首诗写得很好。它是通过对西双版纳的描述来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那么,能不能不局限于一地,而通过自然美景描述,来突出歌颂祖国这一主题?这一想法显然给了词、曲作家以思路开启。

李鉴尧会同生茂对歌词进行调整。一是按照歌词而非诗词的特点,节奏,段落文字整齐向音乐靠近;再是减弱了西双版纳地域特点,使其看起来不是傣族,也不全然是汉族的色彩。修改后的歌词送到生茂手上,作曲家也激动了:“改得好,改得好。”这就是大家后来耳熟能详的歌词。

从谱曲到演唱

生茂谱曲,并非像部分介绍文章所述,很快就完成了任务。生茂从体验生活,拿出初稿,到最终完成谱曲,用去了半年的时间。他来到云南,不仅深入农村,还去边防采风。在农村,他与农民一起在地里劳动,参与修整山地,看到梯田是如何用一筐筐土堆“培”起来;看到田堰是如何由一块块石头“垒”起来……他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这样的亲身体验之后,“当我走下山来再看那层层梯田时,心里的感情就迥然不同了”,“我也亲身体会到了那绿如绒毯一样的秧田是农民怎样一株一株插起来的……这些都使我对祖国的自然景色加深了认识,我深深体会到山所以青,水所以绿,不单是个自然景象,同时也是个社会景象……”这样的深切认识,使作曲家思路一下子开阔。基调毋庸说,“我把歌曲的感情处理成欢快、舒畅、明朗又抒情的”。音乐方面,他不再局限于云南傣族风情,而从更广阔的天地去汲取音乐素材。“我在西藏、新疆、内蒙古的一些高亢明朗的民歌基础上,吸取了部分南方戏曲和民歌的优美抒情的音调,融合在一起进行创作。”一首注定为人们长久喜爱的经典歌曲,终于成功完成。

《马儿啊,你慢些走》谱曲完成后,先由战友歌舞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马玉涛演唱。播出以后,立即引起轰动。再经过修订,这首歌的词曲,发表在1964年1月号的《歌曲》杂志上。之后,它便在祖国大江南北传唱开来。

这首歌之所以获得人们喜爱,当然与词、曲两两叠加的艺术效果相关。它的歌词,诞生于仙境般的西双版纳,充满浓郁绚丽的南国色彩;生茂在创作时,却又以宽广、明亮的北地曲调为主,参加进江浙一带音乐的逶迤绵延拖腔,听来明朗却幽美;节奏欢快时一马平川,舒缓时步履曼妙……南北优势糅合,相融无间,交相辉映,形成难以描述却切入人心的艺术效果。据资料介绍,到了1965年,作为大型歌舞剧的插曲演唱,周恩来总理还特别指示,希望《长征组歌》的创作人员,要借鉴这首歌曲的创作经验,指出:《马儿啊,你慢些走》的调子是“集南北之大成”。这是一个不低并且准确的评价。

歌曲演唱的巨大成功,荣誉也接踵而来。1964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马儿啊,你慢些走》评为全国优秀作品一等奖;词作者李鉴尧获得1964年全军文艺汇演歌词优秀作品奖;1989年,该歌曲还获得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的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优秀作品奖……

马玉涛(上两组)和李鉴尧(下)给本文作者的回信

与马玉涛通信获得如此丰富的材料,多数还来自词曲作者,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该是多么幸运。感觉中,应该把此过程中歌迷、词、曲作家的助益记述下来。李鉴尧先生还随信寄来《马儿啊》的曲谱。这样,我就有了数种版本的歌谱了,有两种还是词作者和作曲家亲自馈赠,使人感到格外幸运。我想,这是音乐的感召,音乐将人们连接在一起。这么多的人记着“马儿”,给我写信,给我寄来歌曲,使我感受到来自遥远的音波的震颤。

到此,自己与“马儿”的故事,大致完成。可“人心不足”的成语,概括了人常常难以停顿的心理需求。词、曲作家的信函,歌曲原本收集到了,那歌唱家呢?我更进一步,还想得到演唱这首歌曲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马玉涛的助益。可这次的联系却不那么顺利。

不知道马玉涛的联系方式,我再次冒昧致函作曲家生茂先生。当时生茂正因心脏病住院,可他还是很快给我提供了马玉涛的联系方式。按照他提供的邮编地址,我写一封信,同时将自己为“马儿”歌曲写的短文附上,一方面希望马玉涛老师能够了解相关情况,另外还想通过她获得更多资料。不料,信的封面上盖了若干个邮局或收发的印章后被退回。

一定要做的事,冥冥中似乎有某种能量助力。到了2003年2月,我收到了马玉涛老师的一封回复信函。是我当时再次寄信写对了地址,还是通过生茂先生的转交,记不起来了。可收到歌唱家的函件,兴奋之情,难以抑制。《马儿啊》这首歌曲,马玉涛老师一说起来就有兴致。复函开头便先谈及:“这是我早期的演唱曲,深得观众的喜爱。歌词早已还原,它是我的保留演唱曲目,每次演出必唱。”“我在各大城市演出,常看到各种出版假冒版,这是市场混乱,无人过问。我不想与这些小人‘较量’。‘马儿’就是‘马儿’,其实观众早已听的是原词了……”她当时说的混乱情况,除去“集体改编”歌词外,还应该有唱片、歌碟盗用她的原唱等等情形吧。

我的信中提到希望能获得她与生茂或李鉴尧的合影图片,她说:“我手上还真无有与作者合影。”“在此感谢您对这首歌的关爱就够了。”这般客气,我这个给人找了“麻烦”者更不好意思了。

马玉涛老师这封信,用的是一种黄底红线条竖行的信笺。我见到许多专事写作的文人,写信也多用普通的信纸,这种有色调线条的信笺,很少见人用了。马玉涛老师按照信笺线条,用钢笔由右往左竖着写来,完全是旧式规矩。此信笺较一般信纸略窄,居中只有五行。信不算长,可用了整整三页。在我收到的名家信函中,这是很出色、别有风致的一件。

风采与遗憾

当时想以这件略微曲折却有味的题目作文,希望发表时有配图,所以我又先后向生茂、李鉴尧和马玉涛致函,希望获得他们的照片。生茂先生寄来一幅近期彩色照:身着新式军服,白色衬衣上扎结红色领带;佩肩章,头戴大盖帽,看去十分英武;生茂脸型微胖,面带微笑,让人读出富于修养的祥和。马玉涛老师送我一张标准照,微笑自然,十分可亲,虽身着军服可未戴帽子,黑色自然卷发突显女性风采。因为照片较小,她还细致地在信的左下角把它贴上。复信中,她告诉我:“我现在演出还很多……”“而且是原调原味,‘马儿’这首歌永远是我的保留作品。”信封上她留下了电话,信中说:“如有不知之事请电话联系!!”这种细致贴心,令我长久难忘。

李鉴尧的信中,说是有照片的:“寄上1997年12月我在昆明与生茂同志合影一张,左穿衬衫戴眼镜者为生茂,右边是我。”可惜,信中并没有这张可以证明词、曲作家友谊的照片,是最后忘记装入了吧?但是,李鉴尧先生还提供了两件有关这首歌的情况:“一,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时,《马儿啊,你慢些走》入选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署、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共同主持编选的《新中国舞台艺术精品选》系列光盘。”

再有,2001年12月,中央电视台决定“以词作家李鉴尧先生创作的《马儿啊,你慢些走》为主线创作2002年元旦特别节目”,特邀“我(李鉴尧)为嘉宾赴京参加制作这一节目”。“这也是全国性有关《马儿啊,你慢些走》最近的一次活动。”“节目录制后我便出席了第七次文代大会……”由此看来,尽管时间已过去数十年,媒体、观众可都没有忘记这首著名歌曲。

从他们的来函中,我还了解到,通过《马儿啊,你慢些走》这首歌曲,词、曲作家李鉴尧、生茂以及演唱家马玉涛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军旅歌唱家马玉涛赴老山慰问演出,车回昆明时,友人特邀她与歌词作者李鉴尧相聚。聚会时,马玉涛高歌一曲《马儿啊,你慢些走》,引动长时间掌声。马玉涛格外激动,她连连说,是你们的大诗人李鉴尧的词好,生茂先生的曲好。

人生常常有幸。近日,我无意间翻捡出《马儿啊,你慢些走》的词、曲作家,演唱家的信件及馈赠资料,当年的种种情形一一浮现心头。虽然自己的作为在今天看去十分冒昧,可几位艺术家的无私援手让我感受特别的人间温煦。艺术的魅力,让人大胆,也使人信任,这是否艺术在生活中的自然外延?也许,是艺术的韵律和亮光,使内在和谐之人彼此相通?说不清,那就不去说。让我们在曼妙的音乐中,感受我们内心对美的追逐,应和,唱出对鲜活生命的珍惜:你慢些走,慢些走……

(原标题 追寻那匹“马儿”)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杨建民

流程编辑 邰绍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