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揭秘北京“地下城” |双清别墅防空洞谁挖的?月坛地下靶场现在是啥?

Image 2020-11-18

是地铁,是车库,是展厅,是社区活动中心……这些民生设施还有个共同的名字:人防工程。

人防工程是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掩蔽人员和物资的设施,人们习惯称其为“防空洞”。从1950年创立以来,人民防空已走过70年历程。70年来,人防工程犹如藏身于北京城之下的“地下长城”,从最初的为国铸盾到平战结合,再到服务保障民生,人防工程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服务着城市的发展,已成为北京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北京人防配合疏解非首都功能等重大决策,开展地下空间专项行动,共清理整治地下空间9000余处。目前,人防工程用于公益便民类人防工程近5000处、2100万平方米,向社会提供地下停车位近40余万个。

北京解放后最早的人防工事,见证新中国的成立

10月29日,随着位于香山双清别墅的防空洞重新对市民开放,一段关于人民防空的早期历史也浮出水面。

双清别墅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过渡时期的指挥部,也是筹备新政协、筹建新中国的历史见证地。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进驻香山,双清别墅成为毛泽东同志的办公和居住地。而在中共中央“进京赶考”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双清别墅和来青轩建成了两座防空洞,用于紧急防空隐蔽。

这两座防空洞,堪称是北京解放后最早修筑的人防工事。

其中,双清别墅防空洞呈U字形,总长46.25米,通道宽1.4米、最宽处1.9米,高2.4米。该防空洞内部还专门修建了两间办公室,一旦遇到空袭,可以在防空洞里办公。来青轩防空洞长35米,高1.8米,宽2米,内有两个房间。

为何香山能够成为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第一站?史料显示,这并不是偶然。香山公园管理处宣传科科长绪银平介绍,香山茂林深密,又有香炉峰制高点,更加利于防空,能够保卫党中央的安全。这也是中共中央选址香山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北京最知名的防空洞,成为前门外的时光隧道

位于东城区草厂五条与西兴隆街交叉口的“北京地下城”,堪称北京最知名的防空洞。在大众点评APP上,“北京地下城”高居东城区文化艺术热门榜的榜首。每天,都有许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游客们口中的“北京地下城”,更规范的称呼是前门东区早期人防工程。它始建于1969年,历时十年建成,是目前北京市为数不多、保留完好且利用开发的早期人防工程。当时,住在附近的男女老少齐上阵,在不借助机械的情况下修筑而成。据资料记载,前门东区早期人防工程最深处达十几米,单日参加建设的人员曾高达30余万人。

上世纪80年代,这里挂起了“北京地下城”的牌子,接待了大量外宾,并登上了国外的旅游攻略。停业后,“北京地下城”逐渐退出人们的记忆。直到近几年,随着一部名为《北京地下城》的老电影在网上翻红,让许多年轻人也对这里充满了好奇。

去年10月底,北京市人防办将前门东区早期人防工程的“口部房”改造成微型展厅,并布置了主题为“洞见1969”的常设展览,揭开了“北京地下城”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犹如“时间胶囊”的展厅内,展览着新中国成立初期人防发展的重要批示文件,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群众参与修建人防工程的珍贵老照片。在展厅的一角,有一块玻璃地板,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一截狭窄的楼梯,这便是人防地道的入口。

目前,“北京地下城”主体尚未对外开放,观众可以通过电子屏幕观看地下的景象。展厅内设有放映机,可以现场观看《北京地下城》的电影剪辑。最贴心的是,展厅还制作了三枚纪念戳,供文艺青年“打卡”。

年轻人来到“北京地下城”,主要是被这里的神秘所吸引。而对于附近的老居民、当年的亲历者来说,这里则是一个怀旧的地方。人防志愿者穆磊介绍,当年参与修建防空洞的人都已经步入老年了,为了留住这段历史,展厅特地推出了口述历史计划,邀请当年的亲历者讲述当年的故事。

70岁的原阿姨在老伴的陪同下,在讲述人记录卡上留下了联系方式。老人年轻时,曾经在牛街地区参与修建防空洞,看着展厅里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当年的往事又浮现在眼前。“我和老伴就是在挖防空洞的时候认识的。”原阿姨说,光看微型展厅还不过瘾,等到“地下城”改造完成后,还要和老伴再来一趟,“故地重游”。

月坛地下靶场,变身北京首座小商品批发市场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平战结合”的战略思想为人防建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上世纪80年代初,八里庄地区最早利用单建式人防工程改造成地下旅馆,被誉为“地下第一店”。从此,人防工程逐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地下餐厅、地下电影院、地下旱冰场……丰富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当人防工程遇到“非遗”,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走进月坛公园东南角的“月坛传艺荟”,就能找到答案。

月坛传艺荟,全称是月坛雅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艺荟,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分为国粹馆、传艺堂、传习坊、大师荟、国艺长廊五个区域,是一座汇集国内顶级手工艺大师及其创作精华的非遗艺术博物馆。乘坐电梯来到地下,便是月坛传艺荟的大厅——这里已经被改造成了具有传统建筑风格的非遗展厅。

在展厅正中,一幅名为《带子上朝》的盘金地毯作品令人震撼。这幅3米长、2米宽的盘金地毯是国家级非遗“北京宫毯织造技艺”保护单位华方地毯自成立以来制作难度最大的作品,经过近两年的上机织做、片剪、整修才完成。

其实,这座地下人防空间并不是一开始就与非遗“结缘”。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这里曾先后做过地下靶场、地下旅馆和小商品市场。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1990年10月1日正式开业的“天外天市场”。

天外天市场从1988年开始筹备,是北京第一座小商品批发市场。曾任天外天市场副主任的杨永成介绍,天外天当时号称有“三个一”,即营业面积一万平方米,拥有一千个摊位,每年上缴一千万元利税。在那个年代,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2004年的一场暴雨,让天外天市场成为了历史。随着这座热闹了14年的市场停业,这处地下空间也就此封闭。直到2016年,一座集文化传承与非遗保护于一体的月坛传艺荟正式开业,这里才迎来了“蝶变”。

甘露西园有个“地瓜社区”,把防空洞做成艺术品

图书室、电影院、舞蹈房、乒乓球室……2017年底,在朝阳区甘露西园小区地下人防空间改造前夕,居民在心愿墙上纷纷写下了自己的心愿。如今,这些心愿都已经成为了现实。

甘露西园是一个只有两栋居民楼的小区,而它的地下空间,却别有洞天。2018年,北京面积最大、功能最为完善的“地瓜社区”在甘露西园扎根,为居民打造了一个崭新的“共享客厅”。

在“地瓜社区”1500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居民可以在这里读书、运动、学手工、看电影。这里还不时举办音乐会和各种活动,又为这座地下空间增添了一抹文艺气息。

在改造之前,这座地下空间是一片狼藉。小区居民邓宝萍有一次无意中来到这里,看到这里满地都是杂物,许多地方因为潮湿发了霉,卫生状况非常差。在“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中,居民们强烈反映,地下空间已经影响到了整个小区的环境。

这种情况之下,甘露西园地下空间的改造开始了。改造开始前,“地瓜社区”的设计师设置了一面心愿墙,让居民写下他们的诉求。设计师发现,居民的诉求,与他们的想法竟然不谋而合。

“我们的理念是平等、温暖、好玩,让大家在社区里都能获得归属感、参与感。”在接管了这座地下空间后,“地瓜社区”对这里进行了用心的改造。首先是色调,他们采用暖黄色的涂料,让防空洞变得不再“冰冷”;把窗户设计成屋顶的造型,传递一种“家”的感觉;在头顶上方的管道,还设计了微型雕塑,把管道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场景。当做完这一切,前来参观的居民对设计师纷纷伸出大拇指:“你们把防空洞做成了艺术品。”

甘露西园“地瓜社区”负责人王毅仁介绍,“地瓜社区”吸引的不仅仅是小区的居民,还有周边的上班族以及慕名而来的文艺青年。他告诉记者,“地瓜社区”倡导一种分享的理念。在这里,居民们可以把喝不完的茶叶送过来,供大家分享;这里也是居民在社区的第二个“家”,以前因为空间原因无法在自己家里实现的,在这个共享空间都能实现。

目前,“地瓜社区”已分别在朝阳区甘露西园、安苑北里、花家地的地下空间落地,这种模式有望在全市生根发芽。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