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海外汉学对中国本土学术创新有启示意义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闫月珍 陈骥旻 摄
中新网广州11月16日电 题:学者:海外汉学对中国本土学术创新有启示意义
作者 蔡敏婕
“在当前世界文化交流频繁的背景下,如何激活中国本土学术资源,是摆在人文学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在这方面,海外汉学可以为我们提供跨文化的借鉴。”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闫月珍近日接受采访时称,海外汉学对中国文学的阐释,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跨文化、跨语言、跨国别传播,也是中国当代学术发展的重要部分,其经验对中国本土现代学术的传承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闫月珍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学评论史、比较诗学和海外汉学领域的研究,在相关领域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入选教育部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海外汉学发在生域外,作为一种知识形式,它是西方学术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闫月珍介绍,海外汉学主要特点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视野。自19世纪末以来,海外汉学的发展,为中国学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伯希和关于敦煌的研究引起了王国维等人的重视。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汉外汉学主要关注中国古典问题;20世纪40年代以后,海外汉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现当代问题。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闫月珍 陈骥旻 摄
谈及海外汉学界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建构,闫月珍称,中国文学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领域,海外汉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构:其中,古代文艺理论是海外华人学者最早涉猎的研究领域,由此延续了中国文论的古典传统;现代文艺理论是海外华人学者开拓的新领域,由此承接了中国文论的现代传统;西方文艺理论是海外华人学者身处的文化语境,通过中西比较和汇通,他们实现了在全球视域与现代经验基础上对中国文艺理论的创造性转化。
百年来(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至今仍在延续的学术时期),海外汉学界的中国文艺理论建构形成了具有阶段性的学术历程,其中,20世纪60年代至今,此一时期华侨华人以美国为中心,同时散布于东南亚、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地,共同铸造了百年海外华人诗学的研究高峰,提出了中国诗学体系建构、重写文学史、儒道艺术精神阐发、文化研究和海外华文文学等新的研究论题。
“百年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文艺理论的建构是一个现代性进程。”闫月珍称,百年来,尽管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海外华人学者于家国离乱之际散居世界各地,但他们立足于中华文化,挖掘中华文艺理论的世界价值,以之作为应对现代性、克服现代性危机的重要精神资源,拓展了世界华语文学研究,展现了世界中华文化主体建构的立场。
闫月珍表示,在中国文艺理论由知识的古典范式向现代范式转变的进程中,中国文艺理论的研究范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文学现代性、中国抒情传统、中国非虚构传统的建构,拓展了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边界,呈现出了研究范式的更新。
闫月珍称,在对中国文艺理论进行阐释的过程中,海外华人学者远取近观的学术视野及其所处的的学术语境,显示出其理论策略并非是单一的,往往是多元理论的融汇或取舍。
“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中国文化,从中华文化复兴与中国艺术精神的角度,既肯定他们在传播、阐释和建构中华文艺主体性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对其以西方理论、西方话语和西方价值作为参照系的理论策略进行批判性的反思。”闫月珍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