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会议在成都举办

2020-11-14

人民网成都11月12日电 为切实开展人类非遗名录项目“3 N”保护行动实践,进一步做好履约工作,第二届“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传承座谈会于11月12日——11月13日在成都举办。会议研讨了“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传承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2009年9月30日,包括“蜀锦织造技艺”在内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和“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十年后, 2019年5月31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成立,成员涉及上述两项世遗项目成员和部分国家级纺织类非遗项目、三所开展纺织类“研培计划”院校、一家互联网非遗平台、一个蚕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谢海银说,这次会议将有效促进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力量的交流、互动和合作,为人类非遗项目的履约实践提供新的方案和经验。他希望通过各地的保护实践,让巧夺天工的绝技得以传承,滋养精神的蚕俗得以复兴,立足当代民众的需求,着眼当代生活的应用,开拓丝织品在当代生活的应用,恢复丝织技艺在当下生活中的位置。让“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在传承发展中成为国家品牌,走向世界,“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

文化与旅游部非物质文化传承司综合处处长李绘新强调,非遗项目的发展不能“就发展而发展”,而应立足非遗项目本身,加强非遗项目之间的联系,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强化可持续发展。

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就项目保护措施、传承人及培养、保护经费、传播、市场化与传承互动等问题作了深度交流。

会议还特别邀请了四川大学教授李锦以《历史与未来:丝绸之路上的蜀锦》为题,探讨了蜀锦历史沿革,并就传统丝织技艺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对策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就“可持续发展理念和非物质文化保护”进行了专题指导。与会代表还参观了成都蜀锦博物馆,对蜀锦历史沿革、织造技艺和市场化探索进行了现场交流。

四川是中国丝绸的发祥地之一,史称“蚕丛古国”。战国时期,蜀锦已成为蜀国重要的贸易品,并由此开辟了一条从成都出发的国际文化交流通道——“蜀身毒道”,即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从汉代开始,成都因历史上盛产蜀锦而被誉为“锦城”“锦官城”,“蜀锦织造技艺”在成都延续了近3000年,蜀锦已成为成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和城市名片。(朱虹 实习生冷宇)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