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我们对圣人道德境界的误解

Image 2020-11-13

在我们的印象中,圣人应该是一种极端道德主义的存在,但你知道吗?孔子并不是一个道德主义者,孔子对道德主义,其实是拒绝的。

绝对的道德主义者会用极端的手段对待别人。但如果对那些不仁的人,恨之入骨的话,世界会乱套的。一个绝对的道德主义者,往往会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惩罚不道德的人,说白了就是以暴制暴。举个例子,之前有一位山东的退休女教师遭遇歹徒抢劫,她和歹徒搏斗,自己中了好几刀,最后歹徒身负重伤瘫倒在地。而这位女教师拨打了120,救了歹徒一命。这件事发生之后,就有许多网友说,这种人渣还要救?要是我,肯定要把他往死里整。这些网友的心理,就是典型的绝对道德主义。对于不仁的人,如果也用不仁的心态和手段去对付,那么我们自己也会变得麻木。

孔子就反对用极端的手段对待不仁的人。有一次,鲁国一个大夫来和孔子说,你的学生公伯寮太坏了,如果你同意的话,我就把他弄死。这个公伯寮是什么人呢?他号称是孔子的学生里最差的一个。在孔子堕三都的时候,他说了子路的坏话,让子路丢了职务,对堕三都和孔子出走鲁国都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孔子听了这个大夫的话就说,这事和公伯寮没啥关系,是我的命运和道行如此。由此我们就能看出,孔子对于道德,有很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对极端的道德主义,他是否定的。

那么孔子为什么不赞成绝对的道德呢?又为什么反对用极端的手段去维护道德呢?因为他知道,一切极端的手段都会对另一种价值产生破坏,而且破坏力特别大。比如说有一个叫尾生高的人,特别极端,他老是想着怎么能对别人好,极端地纠结细节、固守己见。传说有一次他约了一个妹子在桥下见面,结果这妹子放了尾生高的鸽子。但他就认死理谨遵约定,一直在桥下等,后来河水暴涨,他还是不愿意离开,就死死抱着柱子还在那等。最终妹子没等来,自己被淹死了。孔子就说,这个人不直爽,太刻意,不好。还有一回有人向尾生高讨醋,他没有,就去邻居家先要了醋再给别人。孔子就认为这种过于刻意的德性、表现善意的行为,让道德变了味儿。

孔子在教导自己的儿子时,也体现出他的道德观。孔鲤的母亲去世了,孔鲤很伤心,丧期过了,他还在哭。孔子知道以后,就对孔鲤说:“丧期都过去了,你应该回到正常的生活,表达孝意不能太过了。”对于哀悼之情,孔子认为不能太极端,适可为止就好。

那么孔子否定绝对的道德主义,他又支持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呢?他认为一旦道德标准太高了,一般人做不到,道德就会失效。道德标准要是太低了呢,很low的人也能成为道德模范,道德就显得可笑。所以他认为,道德标准应该按中间的标准,境界高的人,低一低头;境界低的人,就努力去够一够。

这种道德标准,在《吕氏春秋·察微》里就记载了两个事。第一个说,鲁国有一条规定,凡是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的,如果有人碰到了,把他们赎回来,就可以到国库里报销赎金。孔子的弟子子贡很有钱,有一次在国外就赎回了一个鲁国人,但他却不愿去报销赎金,因为他认为这样更道德。孔子却不以为然,他对子贡说:“你固然不需要这点钱,但你这么做的后果,是让那些不如你有钱的人因为不好意思报销赎金,就不会再去赎回鲁国人了”。可见,极端的道德主义,容易把人逼得走投无路,一般人做不到就只能视而不见了。还有一个例子,有一天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这个人为了表示感谢,就送了子路一头牛,子路高高兴兴地收下了。孔子说,从这以后,鲁国人一定会勇于去救落水的人。这其中的道理和赎买奴隶是一样的。《吕氏春秋·察微》在这两个故事之后评论说:“孔子在细微之处,看见了大问题。”

拒绝极端的道德观,拒绝用极端的手段打压不道德,这些都可以在我们的生活细节中体现。孔子反对以暴制暴、提倡中庸的道德观念,从某种程度上维系了社会的稳定。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