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这里有碧玉C形龙,还有泥塑“巨耳”,走近红山文化那些人、那些事

2020-11-13

  文/图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周身黝黑光洁,头部长吻修目,躯体卷曲若钩。这件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文化代表文物碧玉C形龙,最近“来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经亮相,便很快登上热搜,也让这场持续三个月的“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展”成了线下热展。

  与馆内其他展览相比,这场展览面积并不算大,但却云集了不少“明星文物”。除了碧玉C形龙外,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玉玦形龙”以及玉勾云形器、玉斜口筒形器等雕琢精美玉器都成了吸睛展品,也透露着古老红山文化特色与底蕴。

这里有碧玉C形龙,还有泥塑“巨耳”,走近红山文化那些人、那些事

碧玉C形龙

这里有碧玉C形龙,还有泥塑“巨耳”,走近红山文化那些人、那些事

玉玦形龙

  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居多

  展厅门口的展板主视觉图就是这件“玉玦形龙”。从这张被放大的图片上可以看到,器物呈鸡骨白色,龙体卷曲首尾相连;猪首形象逼真,肥耳、圆眼、阔嘴、口微张。

  步入展厅,“玉玦形龙”真容映入大家眼帘。隔着展柜玻璃窗,依然能清晰看到,玉体外部布满了平凹变化的瓦沟纹,以阴刻线表现出的眼圈、皱纹,显得线条匀称流畅。“玉玦形龙”是上世纪70年代在牛梁河遗址采集所得,也是这类玉器中体型较大、形制规整,且唯一雕有牙齿的一件。

  作为新石器时代玉礼器的典型代表,红山文化玉器种类繁多、造型丰富,以环、璧、斜口筒形器、勾云形器,以及抽象与象生的动物形器数量最多,躯体呈C形或玦形。环顾一周发现,展出的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居多,基本模仿了动物本体,并且大部分都有穿孔,可以穿绳佩挂或用线缝缀在衣物上。

  现场的不少“玉斜口筒形器”,也多是传世之品。对于它的外形描述,《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一文中写地着实到位——器呈扁椭圆形筒状;分长面与短面,长短两面有程度不同的错位。因为用途不明,曾一度被称为是“玉护臂”“马蹄形器”,也有人认为是舀米的实用器物。直到后来,人们发现在墓葬中大多置于墓主头骨下方,因而被认为是戴在头上的法器。

这里有碧玉C形龙,还有泥塑“巨耳”,走近红山文化那些人、那些事

玉勾云形器

这里有碧玉C形龙,还有泥塑“巨耳”,走近红山文化那些人、那些事

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一号冢中心大墓

  唯玉为葬,玉从何来

  “头部两侧各放置一件玉璧”“右胸侧置一件勾云形器、一件玉箍”“右腕套一件玉镯”“双手各握一枚龟”……展览现场还复原了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一号冢中心的大墓,棺椁中森森白骨透露着墓主人是一名老年男性;从陪葬祭品看,墓主人很可能是掌握神权的巫者。

  除了牛河梁遗址积石冢墓外,红山文化还涉及田家沟墓地、半拉山墓地等。红山文化墓葬多为积石冢形制,表现出等级分明、形制规范、内涵丰富的特征,是中国墓葬史上具有标志性的实例。而在积石冢墓中,随葬品也多是玉器,极少见石器、陶器。

  红山文化的积石冢墓有单冢、双冢和多冢之分,自成单元,设有中心大墓;很多时候,冢以石墙为界,由外向内层层高起,形成台阶、封土积石;中心大墓一岗一座,置于岗顶中央,是“一人独尊”观念的体现,也是红山文化积石冢墓的最重要特点。

  这里的先人多“以玉为葬”,不由得让人们产生疑问——红山文化玉器玉料产地究竟来自哪里?然而,这个谜题至今未有定论,有岫岩、内蒙古和贝加尔湖等多种说法;玉器材质也多以透闪石为主,颜色多为黄绿、淡绿色。

  展出的玉瓦沟纹臂饰、玉双鸮首饰、玉兽面牌饰、玉龙凤佩等,都是红山文化玉器中的精巧之作。红山先民在玉器制作方面使用了线具、桯钻、管钻和砣具,掌握了切割、琢磨、钻孔、镂空、线刻、抛光等基本方法。展览现场还不乏一些留有制作痕迹的玉器及半成品、废料等,这些也都是研究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工艺的宝贵资料。

这里有碧玉C形龙,还有泥塑“巨耳”,走近红山文化那些人、那些事

玉斜口筒形器

这里有碧玉C形龙,还有泥塑“巨耳”,走近红山文化那些人、那些事

耳朵残块与人手残件

  “北庙南坛”布局影响深远

  提到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便不得不提“女神庙”。女神庙发现于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为半地穴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分为北面多室和南面单室两大部分。现场展出了不少“女神庙”的泥塑人像残件。其中,耳朵残块大小是真人耳朵尺寸的两倍左右,人手残件则与真人手掌大小相当,这些也都说明这里可能曾是红山先民祭祀先祖场所。

  与“女神庙”类似,红山文化发现了多处祭祀遗址,或仅由祭坛组成,或与墓地共存。遗址里出土的人物、动物塑像等与原始宗教崇拜有关的遗物,都是红山先民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反映。

  此外,红山文化的东山嘴、草帽山和半拉山遗址也都发现有祭坛的遗迹。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三号冢的祭坛为圜丘式,位于遗址南部,女神庙位于北部。这种圜丘式祭坛以及“北庙南坛”的布局,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旁边展台上还放置了许多陶器。其中,一件小型陶塑女性立像十分显眼。它通体压磨光滑,左脚极为写实地塑出一只半高筒靴,反应了当时红山先民的生活风貌。红山文化已发现了30多件人像雕塑。它们是红山先民祭拜的对象,可能是崇拜的祖先、神或与神沟通的巫者形象。

  有些陶罐、陶瓶有着明显的复原痕迹,器表装饰了纹饰和彩绘图案。红山文化祭祀陶器主要为泥质红陶,且明显有受到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彩陶工艺影响,还保持了辽西地区更早文化的传统。从这一点看出,将源自邻近区域文化因素的彩陶器用于精神领域,反映了红山先民对外来文化的充分吸纳与融合。

这里有碧玉C形龙,还有泥塑“巨耳”,走近红山文化那些人、那些事

陶器

这里有碧玉C形龙,还有泥塑“巨耳”,走近红山文化那些人、那些事

玉箍

这里有碧玉C形龙,还有泥塑“巨耳”,走近红山文化那些人、那些事

泥塑人头像

  演绎“多元交汇”文明史

  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至5000年前中国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也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而人们对于它的认识,始于上世纪70年代。随着辽宁阜新胡头沟墓地、喀左东山嘴建筑群址、朝阳牛河梁遗址、凌源田家沟墓地群、朝阳半拉山墓地等重要红山文化遗址相继发现,推进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进程。

  最著名的牛河梁遗址是迄今所知规模最大的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及墓葬群,发现了具有礼制雏形的“坛庙冢”祭祀建筑群和独具特色的玉器、陶器,以丰富而确凿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形态就已经发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国阶段,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证。

  红山文化也是“多元交汇”的典型。红山文化所处的西辽河流域,早在前红山文化时期,已经进入“文明起步”的阶段,其后又出现了“与夏为伍”的强大方国。展览中对辽西地区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介绍,显示了这一地区文化的连续性,以及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此外,西辽河流域也是中原和北方草原文化与环太平洋文化的接触地带,与东北其它地区以及河北、山东、安徽等史前文化,都存在着相似的文化因素。多元文化的频繁交汇成为红山文化较早跨进文明社会的推动力。展览通过对红山文化分布区以北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甚至更远的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周边地区出土玉器介绍,以及红山文化出土文物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出土文物等的对比,深刻揭示了西辽河流域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要冲地位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