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天素描24座塔 八旬老人的“画里北京”情缘
初见赵知敬,很难将画素描与他联系起来。“画画现在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画起来就停不下来。”今年83岁的赵知敬满头银发、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长期从事北京城市规划工作的他,退休以后,用画笔继续着与北京城的情缘,他陆续发表在北京印记北京号上的“画里京城”系列素描作品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老北京的城门楼子、古塔和古桥在他的画笔下古朴而富有生机,而他关于这些古建的介绍与解读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建筑物的参数备注在手稿旁。
“我的一生可以说是规划人生。”赵老三句话不离老本行,他1955年从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市规划部门工作,直到2015年卸任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整整60年的规划生涯,参与决策和执行了众多的北京城市规划项目。“做规划管理工作,看图纸的时间多,自己画的机会并不多”,从小就爱好画画的赵知敬退休后重新拾起了画笔,逛公园、外出旅游,只要见到好的景致,他就忍不住画下来。甚至,上医院也不忘画上几笔。“这幅德胜门箭楼就是为老伴儿去德胜门中医院取药,路经德胜门时画的。”
建筑物的参数备注在手稿旁。
这几年里,赵知敬完成了大量的“随笔”画,并出版了《北京民族园建筑素描集》等画集。“见我到处画,有位老朋友建议我用画笔把老北京城楼给系列地画出来,用绘画的形式记载北京城楼的布局和形制。”今年初,老朋友的一番话,让赵知敬萌生了做“画里京城”系列素描作品的念头。
燃灯佛舍利塔手稿 。
作为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加上长期从事规划工作,赵知敬对北京城是了解的。然而,要系统地画出老北京城却并非易事。“塔是时代的纪念碑。北京有300多座大小不一、构造不同的塔,始建年代从北周到近现代,见证了北京的历史。”现在,赵知敬对北京的塔如数家珍,为此他也没少下功夫:查阅图书、网上搜资料、实地勘察,不仅要了解每座塔的始建年代、性质、外部形态、建筑构造、历史价值等,还得从中寻找出每座塔最佳的视角照片,作为素描的基础资料。
“越是了解塔,就越想画。”6月中下旬,赵知敬花了13天的功夫,画了北京最有代表性的24座塔,“一幅画大概3个小时,平均每天差不多两幅。”赵知敬说,那段日子,他所有的心思都扑在了素描上,脖子和颈椎都画出了毛病。为了画出建筑的神韵,赵知敬还特意选择了0.35毫米的签字笔作为画笔,“这个笔尖的粗细刚刚好,很多建筑的细节都能画出来。”
北大博雅塔手稿 。
今年5月以来,赵知敬先后完成了城楼、古塔、古桥素描共计80多幅画的创作,并分期在北京印记北京号的“画里京城”栏目进行了推送,引起了读者的热烈反响。
颐和园玉带桥手稿 。
对赵知敬而言,作画的过程也是一次品读北京之旅。“要画好它,首先得读懂它。”赵知敬表示,不管是画城楼、画塔,还是画桥,都是一次更加深入了解北京的过程。接下来,他还会继续他的画城之旅,希望通过画笔探寻北京的前世今生,展示北京的城市风貌、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