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手作江湖|只用针和纸,便能做出花灯的85后小哥哥

2020-11-10

【编者按】在工业化兴起时,“手工制作”一度成为生产率低下、质量参差不齐的代名词。然而,到了工业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又开始厌倦由工厂流水线生产出的毫无差别和特色的产品,手工制品又恢复了活力。

“手作人”的使命是制作真正的手工制品。他们以贩售手工制品为生,以拥有卓越的手工技术为荣。

澎湃新闻-私家地理推出“手作江湖”系列,挖掘隐秘在“手作”世界里的各色达人的故事,他们将智慧融入生活,也让手艺更加鲜活。

一位85后的年轻人许宾,把一腔热情都倾注在了一门来自家乡的老手艺上,那就是做花灯。

浙江东阳的许宅,从明代起就有在元宵节迎花灯的传统。而许宅的花灯十分特别,它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片粘贴而成,通身不用任何骨架,各个灯面用针刺形成图案,针孔的粗细疏密,皆有严格要求,非常讲究。点灯时,灯光穿过无数小孔流泻而出,显得玲珑剔透。

点亮的针刺无骨花灯 本文图均为 受访者 提供

在元宵节时,村民将这种针刺无骨花灯连接走线木偶,安放在板凳上,以“板凳龙”的形式演出,成了当地一景。不过,据许宾说,板凳龙的演出中断多年,直到2000年才恢复了表演。而这也是他第一次看到完整的针刺无骨花灯。

那一年,他才上小学四年级,却一见便爱上了花灯。后来,他在学校的手工课上,有模有样地做出了一只迷你版的针刺无骨花灯,从此开始了和花灯的不解之缘。

许宾正在制作花灯

现代思维“碰撞”传统花灯

过去,许宅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花灯,“尤其是我爷爷那辈。”许宾说。到了他的父母辈,就只剩下大约一半的人家会做了。

不过,许宾的妈妈正巧是一位做花灯的好手。“每家每户都会比较自家的灯笼,看谁家的更好,觉得光荣。我妈妈在她们那辈也算手巧,别人不会做的也会找她做。”

据许宾回忆,其实他第一次见到许宅花灯,还要比2000年更早,那只是家里的一片残片,应该就是母亲制作的。他记得纸片上戳了许多孔,觉得奇怪,家人告诉他,这就是元宵节花灯上用的。

后来,许宾就开始跟着妈妈学习做花灯,还将这个爱好带到了大学。大三时,他制作的针刺无骨花灯还获得了长三角“迎世博”扎灯大赛的金奖。2008年,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中,他还专门赴仙居、义乌等地,去考察当地无骨花灯的工艺。

许宾制作的花灯,颜色雅致,图案优美

做针刺无骨花灯不是件易事。它的原料是蜡光纸,在先裱糊一层棉纸或是宣纸,让它有一定厚度,可以在没有骨架支撑的情况下立起来。但是,又不能裱糊得太厚,否则,灯就不透光了。用针扎图案时,也有讲究。针脚扎得太疏,线条就不流畅;太密的话又会把纸扎碎,“这一块很难把握。”

最难的部分当属设计图样了。先要想象立体的图案,再将立体图案分割成平面图案,包括外面的轮廓和主要内容。

图案主体可以借鉴传统绘本,但有挑战性的是外面的边框,一定要设计得很精确,因为整只灯没有骨架,完全靠边框设计来裁剪和黏贴。而许宾一说到这个,就格外胸有成竹,“设计边框要用到几何知识,从立体几何到平面几何,再回到立体几何。正好我对这一块特别敏感,学得也很好。 ”

在接受了现代教育的大学生手中,传统的花灯焕发了新生。许宾通过精准的计算,使一盏灯了更多灯面,凹凸成像,错落有致,既美观,又增加了灯的牢固度。

此外,由于技术所限,传统针刺无骨花灯大小在20到40公分之间,有“宜小不宜大”之说,但现在,许宾做过的最大的灯的高度可以达到一米二。他告诉我,他发现乡下造房子的时候,会打一圈纵向的围梁,他从其中得到灵感。便在给花灯增加高度时,用建筑学的原理,横向打一圈梁。这样,可以使花灯更为牢固。

用许多大大小小的花灯组成的《宝盖璎珞大堂灯》

让许宾格外引以为豪的是灯面的设计。他从小喜欢画画,虽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也有模有样,这也被他应用在了花灯设计上。

传统针刺无骨花灯的样式,以以吉祥图案为主。许宾丰富了山水、人物元素到了灯面设计上。这与绘画出来的灯面不同,因为针扎的方式大有讲究。

“勾轮廓要用勾针,一点一点用虚线点出来。主要画面部分用盘龙刺,一圈一圈,像纳鞋底一样向外扩散。留白部分的填充,用的是三角刺的技法。”

“针脚的疏密要格外留意,太疏了,线条不连贯,太密了,纸张会被戳破。”

“如果是山水画,就要用疏密不同的针法去体现水、雾这些元素。”

许宾说,人物比山水还要难。他在今年,才做了第一个人物花灯出来,配合抗击疫情,他做了一个钟馗花灯。“眼睛是针刺最难体现的。”他说。海宁的灯彩上也有人物,不过那是先镂空,再用工笔画出来的。而他的人物全靠针扎。

钟馗花灯

许宾希望通过他对针刺无骨花灯的改进,可以使传统花灯更为现代人喜爱。过去的花灯只在元宵节使用,由于是一次性的,因此做工都比较粗陋。色彩在现代人看来,也比较俗艳。而许宾的花灯,不仅做工更精致,在色彩搭配上也会更简约一些。

最初,他的做法也遇到了一些不赞同的声音,比如,村里的老人会嫌弃他的灯,色彩不够鲜艳,比例也不对。“传统的花篮花灯不是这样的,花篮的口没有这么小。”

但许宾依然我行我素,“我希望我能带动他们的思维,不让他们停留在原来的审美中。”这几年,随着他的作品不断被认可,甚至被各地灯彩博物馆收藏,这些反对的声音,也渐渐消失了。

许宾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心,处处留意,希望能获得一些制作花灯的灵感。无论是看见一个花瓶,还是故宫里的宫灯,他都会思考,是否可以借鉴一下它们的样式,用自己的手法来体现这些造型。

东阳卢宅的竹丝灯

平时上网,他也是沉浸在灯的世界里。“有一次中国民协的灯彩培训时,一位老师出题,展示全国各地灯彩照片,让我们写出是哪个地方的,基本上我都能答对。”

许宾的业余爱好,也与许多同龄人不大一样。他喜欢婺剧,是个票友,有时扮上小生,登台唱戏。他觉得,传统文化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在审美上比较一致。他会借鉴戏服的一些色彩搭配,还有帽子、流苏、珠子等装饰,他也会想办法应用到灯的设计上去。

体验,花灯的未来

“做花灯能赚钱吗?”

许宾笑了,“我赚来的钱,连买材料都不够。”

针刺无骨花灯虽然工艺复杂,但受众面很狭窄,除了参加一些活动,或被灯彩博物馆收藏外,这几年,会有一些汉服爱好者会买来做道具,但是不多。

金华市博物馆中展出的许宾制作的花灯

目前,许宾的主业是带学生体验花灯制作,他一直在努力,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可以知道并体验花灯。去年,他集合了周边县市的一些花灯爱好者和手工艺人做了一次交流活动。今年,在东阳职业技术学院的“非遗青创基地”,他开始带16个学生,给他们系统地讲针刺无骨花灯。

“哪怕他们之中,最后有一两个可以来做花灯,我也会很开心。”

许宾刚刚有了一个新的重大进展,就是他开发了激光针刺的半机械化装置来解放双手。他刚刚用这个装置做了一个玉兰花形状的台灯。

更重要的是,有了这套工具来提高效率,他可以做出许多成片的灯面来,提供给喜欢的人去组装花灯,他希望通过这个方法,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到针刺无骨花灯。

其实许宾做花灯,一开始也没有获得家人的认可。“在农村,家里不会重视视艺术方面的爱好,一门心思要我读大学。但是大学毕业后,我觉得还是不对,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所以绕了一圈,又回来了。”

长久以来,花灯带给他无限乐趣。他最有成就感的一刻,就是做完花灯,亮灯的那一刻。“点上灯的一刹那,就会消除所有的疲劳:设计过程中的困扰,针刺中的不耐烦,都在那个瞬间烟消云散。”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