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书法名家欧阳中石如何带学生?听4位弟子追忆恩师

2020-11-06

他曾被启功作诗赞赏有“四绝”:三管齐挥书画诗,丹青之外见奇思。郑虔应逊今贤博,檀板轻敲乐句时。

他第一次在我国高校建立了从专科、本科、硕士到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书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他是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中央文史馆馆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欧阳中石。

11月5日凌晨3时18分,过完生日仅3天,这位书法名家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93岁。今天,我们采访了先生的4位弟子,听听他们讲述先生教书为人治学的往事。

卧床6年后与夫人同年离世

学生温彦国是欧阳中石先生多年的助手,连续40多年陪伴左右。他告诉记者,从2014年 12月17日先生突发脑溢血起,一直住院至今。11月4日,医生通知,先生情况不太好,生命体征的指标都在下降,亲属和他都第一时间赶往医院,尽管医生做了专业的抢救,仍未能挽回先生的生命。

“目睹先生闭上眼睛,顿时感觉大脑懵了,心里空了,非常失落!”他说,“唤他不应,叫他不醒,再也没有这样如父般的言教,心情非常难受,眼泪已控制不住地往下流。”

温彦国还告诉记者,欧阳中石先生的夫人张茝京也于重阳节过世。两位相伴一生的同龄老人相携而去,前后不过十多天,令人唏嘘。

在温彦国眼中,先生是在文学、诗词、歌赋、音韵、书法、戏曲等方面均有精深造诣的综合性文化学者,他的书法教育更广为人知。他说,从专业角度而言,先生的书法教育遵循中国传统书写的基本功法,运用多年的实践经验,结合当下社会的需求,要求学生从临摹到创作以及书法应用的文化环境和场合,必须全面考虑到文化、艺术、美学等方面的多种因素。

“先生对我严之如父,在学书、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都对我产生了直接影响!”温彦国提到,先生为他开出了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理论等方面的书单,还经常变着法儿地考核,“刚开始有些吃不消,但经过这种严苛的要求,我确实有明显的进步,如此耳提面命使我获益匪浅!”

曾让学生拿尺子量字

欧阳中石,1928年10月生于山东泰安,自幼习字;从北大毕业后,就进入了学校,做过各类学科的老师;欧阳中石从事书法教育几十年,1981年调入北京师范学院(现首师大),1985年创建第一届书法大专班。

在他带领下,首师大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书法为研究方向而设立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第一个书法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第一个书法类艺术师资人才培训基地,中国书法学科中唯一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1993年,先生成为我国第一位书法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此后培养了多名书法学博士。

细致严谨,是先生突出的书法教学风格。首师大教授叶培贵是先生第一批博士生,因为一个字的临摹,两人曾有争吵,中石先生就说,“你去拿尺子来量,它这里是两公分,你如果也是两公分,那么就是你对,如果它这里是两公分,你只有1.9公分,那就是我对。”都是博士生了,为什么像教幼儿园小朋友一样?叶培贵对此非常不解。先生则坚持自己的主张,“凡是你的短板,你没有达到的能力,不管你是博士还是教授,你该从哪做起就得从哪做起,这才叫学!”

老先生经常告诫学生,“学习书法不能光靠苦练,而要会学,量少而精,化繁为简。”

博士生、肇庆学院书法教师熊沛军记得,教授《书写技法》课时,先生有个独特的规矩,一个字只准写三遍,必须仔细观察再下笔,三遍之内让他满意,否则就请出课堂,“先生这是在要求我们写字要调动大脑,一定求质不求量,每练一遍都要有效果。”

带博士先教为人为学

郑州大学教授李放于2004年到2007年师从欧阳中石先生读博,在他看来,先生特别重视人品和书品的关系,给博士生入门第一课上讲课主题就是“做书法先学做人”。

先生也特别重视书法的文化内涵,将书法置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把自己对书法教学思想概括为“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而这16个字也是首师大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的院训。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金玉甫记得,当年读博时,先生并没有马上教书法,而是教作诗,“我们文学和诗词底子薄弱,有点不太适应,刚开始也不太认真!”先生生气了,直接给他们三条路:把诗写好了再上课,不写诗了直接上课,或者干脆别学了,卷铺盖走人。最终,他和同学们选择了第一条,“这说明老先生对学识要求是很高的!”

先生曾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及政府部门和重要机构创作了大量艺术精品,且为众多大中小学题写校名、校训。

先生对书法教育的关注也深深影响了众多弟子。博士毕业,李放来到郑州大学,先后创办创办书法研究所、建立书法系并建设独立的书法书院,他说,“中国书法教育有今天的面貌,先生功不可没。作为先生的弟子,我们能在书法高等教育上有一点点贡献,就算不辜负先生的教诲。”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