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孔方兄出处为何?《钱神论》写的到底是啥?

Image 2020-11-05

“孔方兄”,一个众所周知的贬义词,本意指的是铜钱,引申指拜金主义。孔方兄一词的出处来自于晋朝鲁褒的《钱神论》,文瀚乐拍很好奇,在那个原本淳朴的时代里,为何会出现这样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词汇呢?《钱神论》到底讲的是啥呢?

最开始,人们将钱称为“泉”,是说它的流通像泉水一样,后来改叫钱。远古时期,人类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将自己生产剩余的东西与他人进行交换,后来催生出了最初的货币——贝壳,海贝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最早的支付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铸造其国通行的货币,形状各具特色,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以后,被沿用2000多年的孔方兄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它最初的露面是“秦半两”,在随后的汉、唐、宋朝,它是五铢钱、是开元通宝、是淳化元宝、还是大观通宝……

古钱币的作用在于促进商业流通,而在思想层面,无论是儒家也好道家也罢,对于钱币往往不那么重视,但是就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却出现了一篇描述“货币万能”的文章《钱神论》。可以说它是有关货币拜物教最早最全面最为形象深刻的论述。

“钱之为体,有乾坤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主要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流政治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那是一个政治上分裂混乱、经济上衰退的时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在特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中,鲁褒将成公绥的《钱神论》扩大改写,将西晋达官贵人、士族豪强追逐金钱的情形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讽刺了当时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以及买卖官职、贪赃枉法、政治昏暗的种种弊端。

值得注意的是,鲁褒写作《钱神论》时的皇帝,恰好是晋惠帝司马衷,没错,就是那个“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皇帝如此,政治和社会风气又能怎样呢?一种畸形扭曲的社会风尚由此展开。

鲁褒将钱币比喻为兄弟,“孔方兄”一词便成了金钱的代名词。关于钱的社会功能,他主要从行政、司法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描述。“夫钱,穷者能使通达,富者能使温暖,贫者能使勇悍”。扭曲的人生观和思想意识,反映了特殊条件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者之间的乖离,作为经济基础的“货币”已经“挪作他用”,渗透到非经济领域,成为权力交换的手段。

《钱神论》讽刺性地呈现一个特别重视“钱”的社会的不良风尚。也许你不曾看过完整的《钱神论》,但孔方兄的名词却流传至今,例如北齐颜之推在其著名的《颜氏家训》里写道:“言食则餬口,道钱则孔方。”明朝著名小说家凌濛初《红拂记》里写:“他不过向孔方兄告得个长头假。”直到今天,文瀚乐拍发现,即使不曾读书的人,也能轻松分辨出“孔方兄”这个词汇的含义,而这也能窥探出古钱币的一些新魅力。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