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李白豪气纵横的一首诗,赞一位“无名英雄”,仅28字流传1000多年

2020-11-05

文/顾无

【引觞漫谈】

汉唐盛世,我最喜欢的,莫过于盛唐。

之所以将汉唐并列,是因为这两个朝代,无论文治武功,还是风格气度,整体上是一脉相承的。

有汉一代,扩土开疆,北击匈奴,西连西域,扩展疆土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们昂扬激越,积极向上的雄壮心态。

唐朝前期,更是明主连出,唐太宗采取了一华夷的态度,加上经济的繁荣和武力的碾压,创造出万国来朝的盛况,而在边疆战场上,初盛唐也一直是处于胜势。

可以想见,在这样豪迈的时代背景下,培育出来的士子是怎样的,他们浪漫而积极,仕途一片光明,怀着报国的愿望用功读书,结交诸侯,希望一日可以平步青云,共襄盛举。

甚至就连两个朝代的缺点,都是一样的,最终的灭亡,都是源于后期政治的黑暗腐朽,由藩镇和农民起义而亡。

【临其诗境】

上面讲到了盛唐,一直以来有观点认为,宋朝政府是对文人最好的政府,宽广的入仕机会,优厚的俸禄,以及不杀士大夫的祖训,使得宋代的文人可以悠游自在,养成一种从容和自信。

但是宋朝的文人有一个先天性的不足,这不足在政治上,虽然有檀渊之盟100多年的稳定期,但在其余时间里,几乎都受着外敌的压迫,而宋朝重文轻武,每逢外战,多以失败告终,这一点,与汉唐时期在边疆上的积极进取,差了不只一点半点。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又热衷于开疆扩土,锐意进取,这也吸引了一大批的诗人,或亲身去往边塞,或写诗歌颂这豪迈伟大的时代精神。最为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等等。

但今天,我们要欣赏一位不怎么以边塞诗著称的诗人的作品,他的名字,叫李白。

【经典原文】

从军行·其二

唐代: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条分缕析】

我的印象里,李白写战争,写边塞的诗,真正写得好并且流传甚广的真的不多,这一方面是由于自己没有亲身到过边塞,对于边塞风光的感知不够,一方面也是因为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建功沙场的机会。

所以他写的边塞诗,往往在选题风格上也不同于其他的边塞诗人,不去直接的描写边塞风光,而是从人心波澜入手,写征夫思归,写怨妇独守空房。

仅有的几首描写战争场面,却都成为了千古名篇,浩大的战争加上李白极致的浪漫,更显边塞的雄浑壮阔。

这首诗所展示的事件,其实都不算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一个给人物的特写,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目的的。

军队们被困在这里已经很久很久,沙场百战,连身上的铁衣都被打碎掉。

遥望城南,包围圈已经逐渐形成,我方被外面的敌军包围了数重。

一上来就是一个这么紧张的局势,可谓是四面楚歌,危机四伏。李白什么都没有交代,而是直接将局势铺陈出来,先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处身在这一片包围中,茫然无助,危机一触即发。

当读者把自己代入进去以后,英雄出来了。

第二句给到的是完整的一条叙事线索,我方一位身经百战的英雄,在突围的过程中擒贼擒王,射杀了敌方的悍将。敌军群龙无首,我方遂一鼓作气,撕开一道口子,杀出重围。

这时候,英雄独自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的身后,是千余名残兵败将,踏着血红的夕阳,缓缓而归。

【顾无说】

这首诗讲的应该是一场败仗,我方已经陷入被包围之势,但是从李白的描述中,我们没有感受到一丝兵败的衰意和丧气,而是从失败当中,读到了一股浓浓的豪气。

即使大局失败,仍会有英雄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李白多么希望自己会是这位英雄啊,可惜终其一生,也终于是没有做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