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中国诗歌节走进成都石笋街小学 杜甫《石笋行》与这里大有渊源

2020-11-05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杜甫《石笋行》创作于客居蜀中时期,表面是破除封面迷信的“辟谣”之作,时则以诗讽喻当朝小人。诗中所写“石笋”旧址正位于今天成都石笋街,也是其地名的由来。

11月5日下午,“第六届中国诗歌节”来到成都石笋街小学,刚进校门,便听见孩子们整齐诵读着《石笋行》。石笋街小学德育主任张葵告诉记者,学校与杜甫诗歌《石笋行》渊源颇深,所以每一个就读石笋街小学的孩子都会背诵《石笋行》。

“杜甫在成都留下了大量笔墨,很多诗歌也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孩子们诵读。”张葵谈道,石笋街小学每个学年都会举行语文诗词朗诵大赛,诵读诗歌已经成为学校的传统,也是目前成都大多数中小学德育培养的重要方向。

在石笋街小学,每天会有晨诵时间,学生们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诗歌诵读。张葵任教30余年,亲身感受到了近几年来诗歌诵读在学校教育里的推广和普及。“与以前我们形式化的诗歌诵读不同的,现在我们的诵读风格更自然,让孩子们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真情实感的读诗、诵诗。”

诗是情感的外化,诵读诗歌也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接受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去感受美的词汇,感受美的韵律。”张葵提到,很多传统诗歌都有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诗歌也为他们提供了美妙的精神旅行。

此外,成都市京剧研究院院长刘露,也跟随诗歌节导演组来到了石笋街小学,与孩子们一同表演起了她近年来的代表作《锦色》。这是一首将戏腔融于流行的跨界歌曲。歌曲中穿插的杜甫《赠花卿》被刘露以韵白的形式唱出,韵味十足。

在活动现场,石笋街小学五年级的20名学生不仅诵读了《赠花卿》,还在刘露的带领下学习了戏剧手势,与刘露共同完成了京剧版的《赠花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露提到,戏剧和诗词同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京剧中的许多故事、韵白等直接来源于古代诗词,可以说,诗词为京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不少养料。

“能以京剧演员的身份来到学校,和孩子们一同感受诗词的魅力,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对小朋友来说也是一场别样的美的体验。”刘露说道。

本届诗歌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作协、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目前国内最高规格的诗歌艺术盛会,是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下,首次在线下开展的国家级文化活动,也是中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来,首次由两座城市联合举办的一届诗歌盛会。

第六届中国诗歌节走进社区、学校等相关配套活动正在进行中。接下来,诗歌节还将去到草堂小学、华侨城等。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