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天才傅斯年:我是宁死不请教中医,不如此便对不住我受的教育
“今生事业馀田舍,天下英雄独使君”,国学大师傅斯年是一名在夹缝生存的自由主义者,他敢说敢做,只要是他认为错的,便会据理力争,抗争到底。
在20世纪20~30年代,崇尚“经验主义”的中医在西方先进科学理论的冲击下,显得脆弱不堪,在接受过西方先进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眼中,更是分文不值。
傅斯年更是两次撰写了文章来抨击中医,分明是研究中国文化极有深度的学者,对国学也爱得深沉,为何会如此决绝的高举反对的大旗呢?
一、以中为盾,以西为矛
学贯中西的傅斯年,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出生在书香门第的他,从小就接受着极为专业的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傅斯年的家乡聊城,自古就以科举而闻名,从唐高宗到清末光绪年间,一共出现过18名状元,清朝的第一位状元就是傅斯年的祖先傅以渐。
在如此重视科举的家庭,傅斯年从小就被寄予厚望,当时清朝的科举制已经废除了,但聊城的人们仍然对科举制重开抱有希望。傅斯年小时候,正处于“经降史升”的时期,因此傅斯年自小就酷爱文史,十一岁便读完了《十三经》,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神童。
但随着清政府的覆灭,专注于八股文与策论的科举已然是与时代渐行渐远的过去,要么随着时代走向未来,要么停在原地,怨天尤人。沉浸于文史的傅斯年被当时流行的考据学深深吸引,他从考据学中发现了中国学术科学精神的影子,并为之付出终生。
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傅斯年如其他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一样,到思想文化趋于理性科学的西方求学。然而,以文科考入的傅斯年却对理工科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知识爆炸的现在,人们以钻研得深入为荣,每年报考博士硕士的学子只增不减,而傅斯年却选择了与众不同的一条路。在西方求学期间的见闻使他深刻的意识到中西方的差距,为了利用自己的所学改变国内积贫积弱的现状,他在海外求学期间,什么知识都要去瞧上一瞧。
但这也导致了毕业后,他一张文凭都没有拿到。7年的留学生涯最后以一个“光头”海归的身份回到了祖国,但不仅没有人因此瞧不起他,反而要尊敬的称他一声“杂学家”。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专与博并不冲突,傅斯年博览西方先进知识,以科学为友,这为他的思维方式与看问题的角度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从祖父傅淦那里带出来的好战基因,让傅斯年形成了怼天怼地的“傅大炮”性格。
当看到中国愚昧、封建、落后的现象时,他常常义愤填膺地加以批判,在他的怒怼之下,直接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怼走了两任行政院长孔祥熙、宋子文,对中医的争论亦极为激烈。
二、民国中西医争论
在近代,曾经有四次反对中医的浪潮,第一次是对于中西医的评价与中医的改良的辩论,第二次是针对北洋政府的抵制,展开的中医“救亡图存”与中西医
论争
之战,第三次是余岩的《灵素商兑》引起的杜亚泉等人的回应,第四次是余岩的《废止旧医案》的通过从而将中西医论争推向高潮。
深受西方实验主义思想的影响的傅斯年,在这四次中西医的论争的积淀与熏陶下,也展开了对中医的批判,先后两次发表了《所谓“国医”》和《再论所谓“国医”》阐发自己对于中医玄学化的憎恶与批判,激起了陈泽东、赵寒松、刘学睿等人的回应与论战,从而再一次掀起了中西医的论争。
其实在民国时期,对于中医嗤之以鼻的人不仅有傅斯年,鲁迅、孙中山、梁启超、陈独秀、李敖、郭沫若、梁漱溟等人都有过抨击中医扶持西医的言论与行为。
鲁迅就曾经喊出“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而最为突出的还有梁启超。
梁启超因为患尿血症而去看西医,在庸医的误诊下病情非但没有缓和,反而越加严重,最后甚至割了肾拔了牙,直到因病去世都在向国人解释不要因为个别案例而全面否定西医的科学性,倒戈中医,真可谓西医界的“肾西”。
三、傅斯年对中医的批判
“我是宁死不请教中医的,因为我觉得若不如此便对不住我所受的教育。”傅斯年反对中医的理由主要从无病理、缺诊断,没有科学准确的常识等方面来论争。
虽然他对中医的抨击有片面的成分,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百姓普遍缺乏医学常识、缺少专业的医学培训学校与完善的公共卫生设施所造成的。面对国内外医学卫生差距如此悬殊的情况情况,傅斯年对此痛心疾首的激愤是可以理解的。
并且,当时国内的医学界的确存在很多弊病,几个非技术人员的检察员就能随意评判一所医院的好坏,江湖骗子打着中医养生的幌子到处乱下药,迷信的中国百姓盲目相信中医,对见效快、疗效好的西医误解很深......诸如此类的弊病直到现在都还有人在相信着,可见当时的知识分子们远见之深。
那么傅斯年是否也是站在圈外人的角度随意批驳呢?其实,傅斯年的祖父傅淦不仅学识过人,还有一手好医术,一手针灸帮助了很多穷困的病人。从小跟着祖父长大的傅斯年自然也耳濡目染一些岐黄之术。在西方留学期间,博览百家也让他对于中西医的区别有了一定的了解。
傅斯年对于中医的批判,更多的是站在考据学的角度,对于中医名词的含混、知识点的碎片化、分类的不清、来源的不明等等都提出了一定的质疑,他的论点其实给今日中医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方向与建议,虽然有失偏驳,但仍然能够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深思。
中医西医孰是孰非?到了今天,我们早已清楚的看到,中医在人类的卫生系统中仍然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国家几千年的研究怎会全无用处呢?在这次的疫情中,中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所以,我们也无需妄自菲薄,只要以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医加以规范与指导,
将拥有更为蓬勃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