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岘山南郭外,送别每登临——一座文风昌盛的诗山

2020-10-31

岘山是襄阳一座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山,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古时也常常是朋友分手时的祖席之所。因而,对于登高必赋的唐人来说,岘山既可怀古,又可览胜,还可饯别,这便提供了绰有余裕的驰骋诗思的空间,使这里成了一张孕育唐诗的温床。

岘首山。全媒体记者 杨东 摄

在唐代的襄阳,如果要命题作诗,岘山无疑是首选的题目,因为它积淀的历史素材太丰富,便于取材立旨。唐咸通年间,秀才蒋凝专程来襄阳投谒相国徐公(时任襄州刺史的徐商,后拜相)。蒋凝诗赋方面已很有名气,但这徐大人有点以貌取人,觉得蒋凝“形不称名”,即人模样长得和其诗名不相称,就怀疑其作品是他人代笔,便就地命题,要他当场写首诗试试,出的题目是岘山怀古。蒋凝还真不是靠他人代笔而成名的“水货”,当场就赋而成诗,不仅徐相国“大奇之”,而且当时正在徐公幕下的大才子温庭筠也“大加称誉”。(事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

不过这首诗并没流传下来,《全唐诗》中倒是有两首同题的《岘山怀古》,那是陈子昂、李白的大作。陈子昂诗中“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的怀古对象是羊祜、诸葛亮,李白诗中“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所怀的却是汉水神女和山简。陈诗览胜看到的是“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李诗所览之景却是“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同题诗所写内容各不相同,因而,说岘山最能给唐才子提供各逞诗才的广阔空间,并非虚言。

作为襄阳本土最有名的诗人,孟浩然没有辜负岘山的期待,他是笔涉岘山最多的唐代诗人。除了为人熟知的《与诸子登岘山》外,其《岘潭作》《夏日南亭怀辛大》《卢明府九日岘山宴袁使君、张郎中、崔员外》《和贾主簿弁九日登岘山》等,均清晰显现了他独自或与朋友在岘山一带的游踪。诗中或吊古、或怀人、或赏景、或遣兴,显然岘山的名胜古迹、风情风物既是引发他诗情诗兴的现实触媒,又是构成他诗歌优美意境的重要元素。看他写于岘山的一首饯别诗:

岘山送张去非游巴东

孟浩然

岘山南郭外,送别每登临。

沙岸江村近,松门山寺深。

一言余有赠,三峡尔将寻。

祖席宜城酒,征途云梦林。

蹉跎游子意,眷恋故人心。

去矣勿淹滞,巴东猿夜吟。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首句写出岘山处于襄阳城南的具体位置,次句“送别每登临”,可证实这里经常成为送别饯行之所。孟浩然此次送朋友至巴东,就在岘山置酒送别。

接着写登临岘山所见:汉江沙滩岸边,村落近在眼前;被松柏掩门的山寺,显得寂静深幽。这几笔点染送别环境,以景衬情,透出不舍之意。“一言余有赠,三峡尔将寻”一联分写两方:你要去三峡了,我就送你一句话吧。可是,给朋友的这句临别赠言是什么,却含而不露。接下来还是从双方落笔:我为你饯行的宴席上,喝的是宜城酒;你此去的征途上,将要穿过楚地的丛林;你这个游子远游他乡,恐怕会觉得时光蹉跎;而你的老朋友我,心里也总怀着眷恋之情。笔意穿插交错,来回勾连,紧扣双方的行止与心绪而井然有序。

诗的结尾道出那句临别赠言“去矣勿淹滞”,你这一去可不要久久滞留不归啊!巴东那地方荒凉偏僻,夜晚常能听到野猿凄厉的叫声。这表达了诗人对客居他乡的朋友孤独冷寂处境的深切体恤,而这种关切出自设身处地的悬想,诗的余韵也随着那猿吟声袅袅不绝。

岘山送裴秀才赴举

皎然

汉家招秀士,岘上送君行。

万里见秋色,两河伤远情。

王师出西镐,虏寇避东平。

天府登名后,回看楚水清。

这又是一首岘山送别诗。被送者是个秀才,他要去应举;送人者皎然是个和尚,是个诗歌创作丰富的著名诗僧,《全唐诗》存有他的诗共七卷470首。

首联便开门见山,点出送别事由及地点。“汉家”即指唐朝,唐人写诗有个习惯叫“以汉喻唐”,比如高适的《燕歌行》,本来是写唐御史大夫出塞之事,却要说“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颔联点出送别节令是秋天,“两河”指河南道与河北道,其中某地应是科试地点,泛称“两河”主要是为了与上联“万里”形成数词对仗。诗人于此以萧瑟秋色作烘托,吐露了对朋友远行的伤别之意。

颈联写出了当时的国家政治局势,这应是安史之乱的后期,唐王朝的军队出师京城平叛,叛军残余尚在河北、山东一带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开科取士,意义自然非同寻常。唐代的诗僧,大都是出家不出世,往往是身在江湖却“心存魏阙”。皎然此处对裴秀才说这些话,自然是希望唤起他更神圣的使命担当感,从而在考试中出色发挥,成为安邦济世的人才。

尾联就是由衷的美好祝愿了。“天府”本指收藏国家典制及档案的库府,此处代指朝廷。作者希望裴秀才此去登榜题名于朝堂之上,到那时再回望襄阳,一定是楚水更清、楚山更碧,家乡的山山水水都盼着他荣归故里呢。这个襄阳的裴秀才,名迹均不可考,也不知此次考试结果如何,但不管怎样,皎然这首优秀的送别诗,还是为岘山添了一道清晰辉粲的文史痕迹。

除了陈子昂、张九龄、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孟郊、贾岛等著名诗人为岘山赋诗扬名外,其他唐代诗人专门写岘山或在诗中涉及岘山的作品,也数不胜数。正是基于此,笔者曾为岘山题写了一联,表达自己的一点儿感受:

遥能望楚,近能挹汉,景开衢市新,万顷烟波融入画;

固不在高,亦不因仙,名恰文章著,千年诗赋垒成山。

上联写立于岘山之上所望之景,无须多说。关键在下联,跟刘禹锡先生稍微唱了下“反调”,刘先生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这里说,岘山有名气,固然不在它的高大,也不是因它有什么神仙栖息,它的大名恰恰是因文章而著!千百年来的丰富诗文史籍,垒起了这样一座文化山。

来源:襄阳日报

作者:严爱华

编辑:高苑

校对:阳阳

审核:杨明阳

终审:江伟兵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