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公共文化建筑设计:河南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案例

2020-10-30

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若本建筑工作室

二里头遗址地处洛阳盆地的核心位置,这里北依邙山、南望嵩岳,前临伊洛、后据黄河,地理环境极为优越。经过六十年来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现已探明二里头遗址拥有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和宫室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和最早的绿松石作坊等多项“中国之最”。遗址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都邑聚落。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列入了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工程定位于中国最早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展示基地。博物馆建筑设计与遗址区整体风貌协调,内部空间序列起承转合并具有足够的开放性,用地面积:148732㎡,建筑面积:31781㎡。

遗址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与遗址公园规划、游客中心规划三位一体,同步设计并完整实施。

△ 遗址博物馆、游客中心与遗址公园三位一体

△ 遗址博物馆与周边环境

尊重郊野大遗址的原生状态,建筑设计试图营造旷远幽邃、访古探源的特殊场地氛围。以“二里头台地”的大地景观意匠来摒弃对夏商建筑“茅茨土阶”的具象模仿,得到了业主和多数专家的支持和认可。

△ 从遗址区远眺博物馆

建筑设计的初始概念来源于一幅二里头考古发掘的现场照片:曲折蜿蜒的考古探方呈现着不规则的延伸状态,逐渐揭示着这座古代文化遗址隐藏的内在密码,这种状态非常符合二里头遗址本身的特质。

△ 屋顶俯瞰

△ 建筑与地望

△ 主入口局部

△ 主入口檐廊

△ 檐廊与人的活动

△ 主入口内庭

△ 序厅

△ 从序厅看大厅

△ 序厅侧视

△ 从序厅看中央大厅

△ 中央大厅夯土内墙

△ 大厅夯土墙之间的错动穿插

△ 中央大厅的天窗采光

△ 中央大厅交通核

△ 天窗与陈列

△ 自然采光的展厅内景

△ 北侧坡道尾厅

△ 北侧的狭长内庭

在公共建筑中大量采用铜板幕墙、手工夯土以及与之匹配的清水混凝土工艺。其中,夯土总量超过4000立方米,成为目前世界最大的单体生土建筑。建筑材料以及建造方式的选择来自与二里头文化的关联,这里发现了最早的青铜作坊和青铜礼器群,在宫城核心区发现了多座由夯土墙围合的大型宫院建筑群,这些考古现场能帮助我们在材料建构层面做出快速的决断。

△ 北侧水池倒影

△ 尾厅与水面

△ 水池倒影

△ 主入口

△ 东出口内院

△ 外墙细部

△ 建筑与夯土围墙

△ 博物馆与北侧复原水系

△ 博物馆一隅

△ 建筑与大地

△ 垂直体量与水平大地的交接过渡

△ 建筑天际线

△ 落日余晖

△ 屋顶观光层的三柱回廊

△ 博物馆总平面图

△ 一层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

△ 三层平面图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