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丨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铜铸制品,让“彩陶之乡”充满诗意
临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因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彩陶王”出土于临夏,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临夏又是甘肃的青铜故里,青铜是这座小城的象征,而青铜铸造就好比是其中的血液,让小城时刻充满着生命和活力。
王氏铜铸技艺流传于临夏市枹罕镇铜匠庄村,王氏祖籍南京人,相传在明嘉靖年间总兵王英奉命征西,兵败安置此处,当地一铜匠无嗣,便过继王英一子,遂继承铜匠技艺,传至今日已有20余代。王氏铜铸技艺制作时选用红泥雕出所需要的铸造器物的模型,然后用潮湿白色粘土翻模,用黄铜进行焊接、组装、打磨、抛光。长期以来王氏铜铸技艺一直是临夏市铜匠庄村的支柱产业,目前已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主要铸造藏传佛教用品,产品行销甘肃、青海诸多地区,广受欢迎。
王氏铜铸技艺的铸造工艺与其他地区的最大不同点在于模具。按中国传统的铸铜工艺,一般都用翻砂法和失蜡法,而他们的制作模具使用的是本地黄土,其优点在于就地取材,工艺简便,节约成本。王氏铜铸技艺作品,外形美观,同时,它在制作和元素配置上又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尤其铜铸雕刻技艺,不但凝聚着厚重的历史辉煌,更是中国民间技艺的瑰宝,体现出临夏厚重的文化积淀。传统翻砂铸造法的大体流程分为翻砂铸模、泥浆注芯、熔铜浇灌、雕刻,工序十分繁多琐杂,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接下来我们着重介绍一下铜铸技艺的失蜡法。
失蜡法,青铜铸造中一种独特精湛的技法,古老而神秘,它的制作工序似乎并不算十分复杂。从设计制型到脱蜡焙烧直至浇注打磨,整个流程十几道工序。然而,这其中的每一道都十分讲究,精、巧、细是对每个环节每个制作者的共同要求。首先是设计和泥塑制型,这几乎奠定了铜器最终成型的造型,大小、宽度、厚度都要靠手感和经验来把握。之后是用蜡或动物油等制成待铸器物的蜡模模型,成型后需要工艺师将表面的气泡或者一些凹凸不平等不完美的地方精细修整,有时一个拳头大的小件就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
然后是沾浆,在蜡模表面敷以配置好的泥料或用细泥浆浇淋形成泥壳,再在泥壳表面涂上耐火材料,焙烧后即成铸型,直到加热烘烤使蜡模熔化流出,形成型腔,再向腔内浇注铜液,凝固后才能得到铸件。只是到此时,得到的仍不过是一个粗品,需要经过不断的打磨和抛光,这样才能使铜器散发出自内而外的透亮光泽,在砂轮和砂纸的打磨过程中,分寸和力度的把握都要恰到好处,不然一件精美的铜器就有可能毁于一旦。
目前,枹罕镇铜匠庄有一个铜铸工艺品陈列室,而它的主人王成德便是当地赫赫有名的铜铸技艺的传承人,该陈列室为王成德自筹七万元建成。室内收藏有清代及民国的金刚铃、佛像,也有王成德历年创作的金刚铃杵、佛像、钺刀、净水碗、油灯和印版等铜铸精品近200件,收藏颇为丰富。充满古铜气息的陈列室,一座座精雕细琢的铜工艺品琳琅满目,一根毛发,一丝纹理都被打磨得纤毫毕现,透空饰物参差错落,玲珑剔透,令人叹为观止。
须知:非遗项目、图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