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辛弃疾“人道寄奴曾住”中,“寄奴”是谁?有多少人被问蒙圈了

2020-10-27

辛弃疾是一位生活在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与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众所周知,李清照的词风向来以婉约为主,虽然她也写出过“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豪迈的诗词,可提起李清照,她还是贴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如此婉约动人的标签。

辛弃疾虽然也有不少的婉约之作,但所谓的婉约我都读到了豪放的影子。辛弃疾的这句经典之作“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以婉约示人,真正读懂这句词的人,便知道,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并不是他的心上人,而是他自己。

辛弃疾毕生的梦想就是收复失地,为国家征战。可恰恰辛弃疾生活在南宋年间,宋朝统治者整体的思想便是求得片刻安宁,于是作为主战派的辛弃疾成为了时代的弃儿。辛弃疾一直到去世前,都没有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疆场的梦想,在“杀敌”的呼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辛弃疾虽然没能在疆场上得到充分的发挥,但作为一名文武全才,他在南宋文坛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京口北固亭,辛弃疾的经典之作

辛弃疾疆场杀敌的愿望一直没有得到实现,虽然我们都说,辛弃疾与苏轼一样,属于豪放派词人。但豪放不代表着不郁闷。

当年苏轼在被贬谪黄州之时,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却遭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自此开启了贬谪之旅。苏轼必然也是相当的郁闷,靠着自己出色的调整,将心态慢慢稳住。

在黄州的四年,是苏轼人生得到升华的四年。苏轼在这里写下了流传古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这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我非常喜欢。这是何等的潇洒与惬意,谈笑之间,便结束了这场战斗。充分的表达了作者豪迈的心胸与旷达的情怀。

辛弃疾与苏轼略有相同,他们以豪放派诗词为主,尤其是辛弃疾的这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言语之间,仿佛找到了二人一些共同的点。下面欣赏一下:

永遇乐

作者:辛弃疾 (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然到了花甲之年,看着破碎的山河与南宋统治者一心求安的心态,辛弃疾知道,自己的时间真的不多了。恰恰这次,主战派的精心策划,终于可以能够踏上征程,去收复被铁蹄踏碎了的山河。

这一次,韩侂胄轻敌冒进,一手好牌打了个稀碎,辛弃疾忧心忡忡,在登上北固亭之后写下了这首《永遇乐》。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写这首词的主要目的依旧是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情感。千古江山,经历了风风雨雨,无数英雄的事迹也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当年的孙权在京口建立都城,激战曹操是何等的英雄了得,即便是这样,如今也再也见不到孙权的身影了。早年留下的舞榭歌台,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作了尘埃。

紧接着作者写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这里面提到的“寄奴”,如果对历史不熟悉的人,容易被问蒙圈。其实指的是东晋南北朝失地的宋武帝刘裕,他曾经率领金戈铁马,以京口北固亭为基地,平叛四方,再次表达了辛弃疾想要为国作战的情感。

诗词的下阙写的是刘义隆,当年他立志要做成“封狼居胥”的大事,却最终草草收尾,之后笔锋一转,以物写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早年那些战斗过的痕迹早已消失不见了。

但此刻的辛弃疾感觉自己的还可以为国再冲杀一次,借用廉颇的典故,表达自己想要再次决战疆场的心愿。

历史说

这首词借用了大量的典故,以古今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为国出战的情感。虽然在他的内心里,66岁还可以一战,但基本上也丧失了最后一次机会。

高呼着“杀敌”辛弃疾,最终带着这份遗憾离开了世界。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