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掬水月在手》来南京路演,导演陈传兴与朱赢椿致敬叶嘉莹“弱德之美”

2020-10-26

由陈传兴执导的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国艺联专线热映。本片作为陈传兴导演“诗的三部曲”的最终章,记录了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传奇的人生。24日晚,《掬水月在手》在南京举行映后见面会,陈传兴导演与南京师范大学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赢椿映后畅谈电影、艺术以及叶先生的传奇一生,本片制片人沈祎出席了映后活动。

豆瓣8.1,观众感慨叶嘉莹先生的弱德之美

《掬水月在手》上映后好评如潮,淘票票评分9.0、猫眼评分9.4、豆瓣评分8.1,有观众看完影片后表示:“像叶先生这样的人,和传统相连,和故乡相连,和身边的人相连,和文字、诗词相连。她的一生,就是不断行走,在不同的世界寻找离散的原乡。”

《掬水月在手》通过叶嘉莹的诗词和生命,回溯中国诗词的源头——诗的本质,也想回溯“诗如何作为人的生命的一种存在”。

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先生自己创造的一个名词。她的解释是,“德有很多种,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这是我假想的一个名词。它是有一种持守,它是有一种道德,而这个道德是在被压抑之中的,都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所以我说这种美是一种弱德之美。”

叶嘉莹先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弱德之美”,在逆境之中,仍然秉持着对中国传统诗词的坚守。

在南京路演映后分享环节,制片人沈祎现场透露,他们跟观众有过一样的担心,担心叶先生在讲述过往时会情绪激动,然而实际拍摄过程中,叶先生谈及痛苦经历时非常从容、平和。而团队自己每次碰到拍摄困难时,也都以叶先生提出的“弱德之美”来互勉。

作家薛冰昨天看完影片后,深受震撼:“我们看到的实际上不只是一个人的一生的经历,它也是一个时代的一个边界,同时它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流传。”

“这个百年孤寂带来的不是幽暗而是繁花盛开”

面对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大家更多的是在看抖音微博,真正有多少人看古诗词呢?更多给游戏明星八卦吸引,朱赢椿表示,电影中的无常让他深深体会了叶先生身上的“弱德之美”,一生受用。

观众们看到电影和现实里的叶先生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苦难拉得很平,为此,陈传兴导演表示:“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先生给我们的就是一个从容,她不像王国维先生需要自我的了结,最后的体悟,而是以坚韧的方式去承受。最主要的是她最后体悟出来的所谓弱德之美,她用她很坚韧的方式去承受这些种种。”

电影中的留白,其实包含着陈传兴导演非常饱满的情感,导演回忆起过去三年对叶先生的十余次访谈时说:“感觉到时间不是线性的,近乎魔法,我认为记忆是幽灵,会回来找你,追忆似水年华,其实应该是似水年华追忆。”《掬水月在手》就像是一个年近百岁的百年孤寂,但这个百年孤寂带给观众们的不是幽暗,而是繁花盛放。

叶嘉莹让诗人生命在吟诵中“复活”

作为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唯一授权的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辗转十个地区、采访43位受访者、采访稿近百万字、历时近两年才完成拍摄制作,陈传兴导演在开拍前做了大量关于诗词的案头工作,意图探讨“叶先生跟中国诗词史、中国诗人的大的生命河流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呼应”。

本片以叶嘉莹在北京察院胡同祖宅为结构概念,由外而内,追寻叶嘉莹历经劫难波折的个人生命史和诗史的交织。

主创团队采访了叶嘉莹本人和她的学生白先勇、席慕蓉、汉学泰斗宇文所安等名家,众人关于叶先生的所有记忆,在如诗如歌的影像里将这位诗词大家苦难而又精彩的一生娓娓道来。

96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一生坎坷多艰,曾历经战乱,在海外飘零数十载,在许多次人生的至暗绝望时刻,是诗词给了她无穷的力量,而她也用自己毕生之力,传承中华文化,阐述古典诗词之美。改革开放后,叶嘉莹得以回到她魂牵梦绕的祖国,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教育事业。

叶嘉莹先生调侃自己“好为人师”,因为急于把自己所知道的诗词里的好处告诉别人,她著述丰富,桃李满天下,为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作出重要贡献,她晚年更是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和变卖房产收入3568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继续弘扬中华诗教。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