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真正的江南名媛被称为高僧?

2020-10-22

柳如是这回来西湖的目的,是挑选夫婿,为自己寻找一个归宿。

她二十二岁了,这已经是一个很晚的结婚年龄。看见好看的花,一片片的飞走,也会伤心。这回来看西湖的柳,也就是来送自己。

她后来的夫婿钱牧斋说:杨柳风流烟草在,杜鹃春恨夕阳知。西湖边最好看的,就是杨柳。

在感情的历程中,她已经累了。

晚明西湖的春天,四方来游的人很多,士绅、公子、诗人、画家、名流、商人、达官都多。对于柳如是,这里有最多的机会。

杭州的汪然明老先生,了解柳如是的心情,特地安排了这回西湖之游。就住汪先生在西溪的别业:横山别墅。

汪然明,六十三岁了。新安的商人,也是当时的诗人。为人仗义任侠,有一年饥荒,四方来的饥客,都来他家要吃的,汪卖了二十二亩地,分金赠友,后来传为佳话,人称“黄衫豪客”。

汪先生的信中说,二十八号,还有一个人要来见柳如是。她回信说:湖上直是武陵豀,此直是桂栋药房矣。非先生用意之深,不止于此。感甚、感甚。

武陵豀就是桃花源,遇仙的地方,屈原的《九歌》里提到桂栋药房,是香草香花最多的地方。横山别墅,在横山东麓,靠近百丈里。桐树很多,又近桐坞。林木蓊郁,水泊如镜。春天里,鸟啼处处,宛然一整幅青绿山水画。柳如是感到了她的身心也在复苏。汪氏又给了柳如是一个任务,即请柳如是为其好友,一个早逝的江南女画史杨慧林(云友)的书画集,写一篇序。柳如是回信说:泣蕙草之飘零,怜佳人之迟暮,自非绵丽之笔,恐不能与于此。然以云友之才,先生之侠,使我辈即极无文,亦不可不作。容俟一荒山烟雨之中,直当以痛哭成之耳……

柳如是像,程庭鹭摹绘。上海收藏家王德先生提供。

下了足足五天的雨,西子湖的天终于放晴了。柳如是心情像春光一样明亮。她写信给汪先生借舫:早来佳丽若此,又读先生大章,觉五夜风雨凄然者,正不关风物也……

明代时,西溪与西子湖水路相通,可以从那里一直划船到北高峰南高峰。汪先生在西湖有三处住所,一是城内的缸儿巷,二是西溪的横山别墅,三是湖边的不系园。不系园不是一座园林,而是明末西湖边一只著名的游舫。称为“园”,的确那是一座活动的、变化莫测的园林:人在舟中,临波漾水,林峦绿映,涧桥幽远,波光涵淡,看远山草色树影间,有梦悄然而起。

不系园是陈继儒题的字。庄子说:疏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当时有陈继儒、董其昌、李渔、钱谦益、王修微等名流,都在不系园中饮宴,并留下传诵的诗文。还有一个传说,说董其昌与女画家杨云友,在不系园里举行婚礼。

所以,这可不是一般的富人奢侈品。汪然明老先生,谁要借他的舫,那是要有条件的,他的约款上写道:必须是“名流、高僧、知己、美人”四种人之一。

柳如是要向汪先生借舫。汪先生除了不系园这样的大舫,还有小舫,如“雨丝风片”“团瓢”“观叶”“随喜庵”,但是,她够条件吗?

柳如是与陈子龙的交往,与几社、复社名流的交往,与嘉定四先生的交往,写了不少唱酬的诗歌,这都是大家知道的。柳如是也是美人,虽然身材不过中人,也不喜穿女子服,但当时的记传中,仍说她“色甚艳”,说她风流放诞,神情散朗,有林下风。钱谦益曾说,天下佳丽,王修微、杨云友,与她鼎足而三。她今年最为人传诵不已的诗句,是:

最是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钱谦益以文坛大佬的身份,对此诗大为赞叹,并把它写入一首诗中,让大家传唱。这样,大家都知道了西湖边上的“美人”,专指柳如是。

高僧,是一种生命的品质。超生死、轻富贵、注重超越的境界,看不起俗人俗事。后来明亡,柳如是拉着钱谦益就投秦淮河。后来钱死,钱家人向她要金子,她就上吊而死。她有一种清洁刚烈的禀性。做人做事,飘逸洒落,生命状态,近乎“高僧”。

至于“知己”,汪然明不仅没有任何架子,而且能这样细心,这样周到,为柳如是人海择婿之事,操心投入,任劳任怨,当然算是柳如是的知己了。而柳如是算不算汪先生的知己呢?我们只要读了他们的那些尺牍,就会有肯定的回答。为什么后来钱谦益把那些尺牍都烧掉了,这也算是一个原因。《尺牍第柒通》是离开西湖,向汪先生辞行:

鹃声雨梦,遂若与先生为隔世游矣。至归途黯瑟,唯有轻浪萍花与断魂杨柳耳。回想先生种种深情,应如铜台高揭,汉水西流,岂止桃花千尺也……

今天我们读这样情深旨隽的文字,四百年前江南名媛的风韵神采,可以想见一二。

柳如是像,程庭鹭摹绘

后来,汪氏将这一份珍贵美丽的尺牍刊行,请另一明末女画史林天素撰写了小引:“余昔寄迹四湖,每见然明拾翠芳堤,偎红画舫,徜徉山水间,俨黄衫豪客。时唱和有女史纤郞,人多艳之……今复出怀中一瓣香,以柳如是尺牍寄余索叙。琅琅数千言,艳过六朝,情深班蔡,人多奇之……再十年,继三诗画史而出者,又不知为何人?总添入西湖一段佳话。余且幸附名千载云。”

又过了三百多年,大史家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一书中,细致地分析了柳如是在崇祯十二年春天,寄寓杭州西湖时的人事交游、时代背景及当时心境。以析读文本、发掘典实、考核本事的诗史互证方式,不仅展现了一代才媛飘零无依的心境和绵丽芳菲的文笔,而且更将其与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和中国人文的传播传统相联系。

我们今天看这段西湖佳话,至少可得出几点结论:第一,透过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明清男女交往的文学小史,扩充了传统中国文学的研究范围,也加深了我们对中国文学心灵史的理解。第二,陈寅恪先生所创立的古典今事的研究方法,是我们重新解读古典文学的得力工具,表面上看来是风花雪月的文字,背后有人物有故事,有江南才女的心灵歌唱。中国古代文学绝不都是山林文学、贵族文学和庙堂文学,也不只有风花雪月。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