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同心结》在成都首演 现场观众抹泪
10月16日晚
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指导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德阳市委市政府组织复排的
大型民族歌剧《同心结》
在四川大剧院首演
现场观众跟随《同心结》
进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一同感受中朝两国军民
并肩战斗、生死相依的
动人故事
民族歌剧《同心结》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光辉事迹为主线创作,通过曲折生动的情节,讲述了黄继光及其战友们与朝鲜人民如何在反侵略斗争中,用鲜血凝结起彪炳日月的战斗友谊,歌颂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唱响了讴歌英雄的正气歌。
随着舞台大幕缓缓开启,民族歌剧《同心结》拉开帷幕,四川交响乐团青年指挥家肖超指挥棒一挥,乐池音乐响起,舞台上灰色厚重的浮雕墙上,浮现出英雄们被永远定格的那舍生忘死、震撼人心的瞬间。
同心结传递 英雄丰碑永不朽
“太阳出来啰喂,照中江啰喂……”歌剧一开始,黄继光离开家乡奔赴前线,黄妈妈和乡亲们送他离开故土,这首耳熟能详的四川民歌和民族歌剧完美融合在一起,观众们对剧中的四川元素感觉十分亲切,纷纷报以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祖国从来不是抽象的,它是故乡村头的袅袅炊烟,是故乡天边漂泊的云朵。时值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我们想用这部剧铭记曾经为祖国献出鲜血和生命的儿女,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他们不应该被淡忘,而应该被历史牢牢铭记。
68岁的导演宫晓东,是原总政话剧团国家一级导演,他笑称自己“老骥伏枥”,临危受命接下这个“重任”,他介绍道,同心结是这部歌剧里很重要的物件,它原是朝鲜人民接亲迎亲的信物,如今也让我们回望了抗美援朝,像黄继光一样的英雄的精神和灵魂也应该是一座座值得铭记的丰碑。
为何这次《同心结》回四川启动复排?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乔佩娟表示,一方面由于黄继光本身是德阳中江人。当时抗美援朝时牺牲人数最多的是来自四川的志愿军群体。同时,更因为有着像四川交响乐团、四川省歌舞剧院、四川人艺一批年轻的专业演员们,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克服困难,可塑性极强,挑起大梁展现出专业素养,十分难得。
此次复排民族歌剧《同心结》,在保持原有艺术本体、艺术规格和高品质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编排、演绎,进一步深化了爱国主义主题。该剧利用新的配器技法,丰满织体、和声,进一步增强宏大叙事和音乐的交响性。
浓浓家乡味 英雄精神激励德阳演员
在情节上,导演将中江挂面作为祖国慰问团送来的慰问品,一碗中江挂面就是家乡。战斗打响前,黄继光几次端起碗又放下,直到牺牲,也没能吃到家乡的挂面。尾声部分,导演让黄继光“回来”了,他始终惦记着家乡,惦记着那碗没吃上一口的家乡挂面,引发现场观众泪目连连。
据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歌剧《同心结》合唱团演员中,有10位德阳籍的演员,其中5位来自中江。
“记得小时候,每年我们都要去黄继光纪念馆参观,我对英雄从小就很崇敬,听说《同心结》招募演员,就积极主动报名。” 来自中江县文化馆的干部邹婉经过层层筛选,成为合唱团的一员。
“作为德阳人,黄继光的故事在我们小时候,就在心中扎下了根,德阳中江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这样一位全中国都为之感动的英雄人物,我也特别自豪。”
合唱团成员、德阳市文化馆副馆长何正军和妻子周世佳是该剧组唯一一对夫妻组合。这段时间,周世佳和丈夫一直扎在剧团,她放弃自己的事业,将十岁儿子留在家里,但她说:“觉得这一切非常值得,家里都很支持,作为一名英雄的家乡人,能站在这个舞台上表演,自己很荣幸。通过这次排练,更深刻的感受到继光精神。”
继光精神永传承 观众动容落泪
歌剧进行到高潮,剧场有人被感染得低声抽泣。现场还有几位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代表观看了歌剧,年近90岁的老兵李殿哲激动地说:“想起自己当年17岁时,为保家卫国,踏上抗美援朝战场,身边也有无数战友牺牲,黄继光同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值得被历史永远铭记。”
“现场感觉很真实、震撼,中途忍不住哭了几次,作为亲人既激动自豪,三爸受伤牺牲的场景感觉近在咫尺,又痛得刻骨铭心。”黄继光的侄儿黄拥军说道,“这当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爸在上甘岭战斗最关键的时候,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壮烈牺牲,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去传承,作为亲属,更应该牢记他不立功、不下战场的铮铮誓言,将他这种精神带到工作中去,让我们的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该剧于10月16日、17日在四川大剧院首演两场后,将于10月26日、27日参加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展演活动,在国家大剧院汇报演出。
记 者 | 刘 倩 编 辑 | 周 梅
责 编 | 汪 巧 值班编委 | 姜 颖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