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聊文学谈故乡,茅盾文学奖作者阿来珠海开讲

2020-10-05

什么是作家心中的故乡?从故乡出发的写作是一场怎样的旅程?10月2日,金湾区图书馆一周年庆活动首场名家讲座——“从故乡出发的写作”正式开讲。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尘埃落定》作者阿来与茅盾文学奖评委谢有顺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与读者朋友,从故乡谈到文学,从历史聊到当下,也带来了对文学创作的思索和探究。

10月2日,金湾区图书馆一周年庆活动首场名家讲座——“从故乡出发的写作”正式开讲。

对于此次谈话的关键词——故乡。出生成长于藏族地区的阿来说:“我的故乡观念是不断扩大的”“凡是我写过的,都是我的故乡”。在生活创作的过程中,阿来也曾感受到当家现实社会关于故乡的情节,“为故乡讳”。“这常常要考验一个作家敢不敢从客观、批判的角度去看待故乡,以反思性的笔触去展示真实故乡,而这在传统上是被认为是一种冒犯、亵渎,甚至会引起愤怒。”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尘埃落定》作者阿来

在对话分享中,阿来提及了一个自身对于文学和真实记录关系的观点。“好的文学应当为无声的人群立传,小地方、小人物的变化也是历史,是组成宏大历史脉络的血肉。”同时,阿来也是其自身观点的实践者。在他30岁那年,他决定暂停写作,开始从事关于他生活工作的故乡口述历史的收集整理。五年以后,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尘埃落定》诞生。

在阿来看来,从故乡出发的文学创作不仅仅要立足于故乡的真实,也要遵循作者本身写作表达感受的真实。他也对当今年轻作者提出建议,对于自身作品的修改,从适应出版标准出发不应作为迁就条件,更需不断在文学道路上探寻自身。

在这次对话中,关于文学与写作,阿来还回忆了在故乡的生活,曾经在学校教书的他,受同事的影响,开始正视自己所在的土地,进而开始自己的创作。而作为一位藏民族文化语境下的中文作家,阿来常常用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相互关照,他“从小就觉得自己在玩一种语言游戏”。

“作家要更加注意那些偏远的、沉默的、渺小的、被遮蔽的角落,要有关注重大事件的能力。”从这场对话中,谢有顺也进行了总结和思考,“从写作的角度,通过观察乡土的气息,从渺小的地理中认识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原生活的机理,皮肤,认识自己的文化族群,才能构筑其属于自身的好的文学作品。”

茅盾文学奖评委谢有顺

对话大咖

如何看待当今年轻人对本土性文化认同感的变化?网络时代的图形化传播带来了什么影响?

阿来:“年轻人”作为一个集合性的概念,是比较粗糙的,不管是否年轻,总会有一群关注本土文化、历史的人存在。文字往往是最能体现人类思考探索的,人能发明文字并通过对文字的加工创作进行思考,即便在今天网络时代、图像化时代,这种力量也不会改变。

谢有顺:图像化的传播是娱乐化的趋势之一,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娱乐化开始出现油滑化的趋势,甚至成为常态,我们就应当有所警觉。真正的成功者往往都是对潮流有警觉的人。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如何写好一篇作文?

阿来:从文学的角度看,议论文,记叙文等分类似乎显得过于模式化。但从应试的角度讲,并不鼓励学生脱离这一基础教育的框架去求新求变。我鼓励同学们在课余多阅读各类型的文学作品,或许有一天你不需要再写作文的时候,也能发现自己可以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采写】董谦君

【图片/视频】关铭荣

【作者】 董谦君;关铭荣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